和平“客采戏”扬名山城数十载
白天田里挥锄忙,晚上聚在一起唱山歌。一到傍晚,和平县热水镇文化站里就活跃起来了。这不,记者前日傍晚刚到文化站门口,就听见此起彼伏的唱戏声传来,里面还夹杂着浓浓的客家山歌调。正在现场指挥排练的热水镇民间艺术协会会长王雪松说,晚上唱唱客采戏,练练嗓子,这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让他从心底里感到幸福。
王雪松说,这客采戏与采茶戏仅一字之差,二者却是大相径庭,客采戏是客家山歌与和平采茶戏相结合的地方小戏剧,把客家山歌元素和赣南采茶戏相融一体,曲牌形式灵活多样,在喜、怒、忧、思、悲、恐、惊的剧情中有多种调式和主题音乐。
得名于上世纪六十年代
在解放初期的一段时期,为了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当地村民凌月希和谢春仕两人组成三脚班,到附近村庄演出采茶戏,但是由于采茶戏是由江西流传过来的,在江西地区广受欢迎,却不具备和平本土的地方特色,观众难于接受。到了上世纪60 年代,由王国爽和王志雄成立的基干民兵宣传队,将客家山歌元素和赣南采茶戏相融合命名为“客家山歌采茶”,又名“客采戏”,并自编自导节目在县内各地巡回演出,特别是在当地逢年过节时的表演,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和好评,曾经得到过县武装部给予物质的奖励。在上世纪 80 年代,原热水业余剧团对“客采戏”再创新,并且创作《案发之后》《两妻风波》等多个剧目下乡演出。
这些年,热水业余剧团一直坚持自编、自演。去年,和平县客家文化发展促进会和热水镇民间艺术协会联合创作了精准扶贫题材的客采戏《送礼》,获得了2016 年全省群众文艺作品评选戏剧类三等奖。
计划申请非遗保护
经过多年的研究,王雪松认为,和平客采戏以客采调为主,保留了“客”和“采”的优秀基因并将它们进一步重组,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还注重快节奏的艺术形式,减少慢而长的剧情,长短结合,以短为主。这其中,与赣南采茶戏最大的不同在于其表演形式为舞台和接地气式面向群众的表演,通过演员的肢体动作和直观的对白,客采歌对唱,在观众面前展现一幕幕喜怒悲欢的剧情。另外,客采戏题材多来源于日常生活,用平凡生活中的小事来映射现代人的价值观。
作为客采戏这个新剧种,又带着独特的和平特色,客采戏目前在和平广受欢迎,有热水镇民间艺术协会、大坝镇民间艺术协会、上陵镇民间艺术协会、庐江舞龙舞狮艺术协会等4 家民间艺术团演出。今年4 月26 日,和平县文广新局举办的2017 年客采戏《送礼》研讨会,围绕着如何将客采戏这个新剧种打造成和平独特的新元素,以及将《送礼》作品打造成精品。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和平县文化馆还计划将客采戏申请非遗给予保护。
本报记者 张涛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