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在线订阅      合作伙伴:汽车频道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关于《李尔王》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里面的故事大 家并不陌生,说的是一位年迈的国王给三个女儿分配国土 的时候,把三个女儿和群臣都召集到议事殿上,他希望女儿 们能当着众臣讲几句他爱听的话,说到底也就是表个态,表 明各自忠孝的心迹而已。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里面的故事大 家并不陌生,说的是一位年迈的国王给三个女儿分配国土 的时候,把三个女儿和群臣都召集到议事殿上,他希望女儿 们能当着众臣讲几句他爱听的话,说到底也就是表个态,表 明各自忠孝的心迹而已。大女儿高纳里尔非常伶俐,她对 父王说:父亲,我对您的爱不是语言所能表达的,我爱您胜 过自己的眼睛……二女儿里根更加乖巧, 她夸张地宣称,她 跟姐姐具有一样的品质, 她对父亲的爱超过了自己的生命, 世上一切快乐都比不上自己爱父亲,陪伴父亲所带来的快 乐。轮到小女儿时,考狄利娅只是实打实地说,她会尽女儿 的本分去爱父王。父王听后有些不悦,他追问道,女儿的本 分是什么?考狄利娅接着回答,本分就是女儿孝顺父亲的 责任和义务,她除了爱父王,还会分一些爱给未来的夫婿和 儿女。平心而论,这句话一点也没说错,理应得到父王的 理解和赞许。但事情的结果却大大出乎意料,父王震怒 了,李尔王平日里对小女儿十分宠爱,一直视作掌上明珠, 今天的表态让他颇感气愤,他要收回平均分配土地的决 定,逐将国土一分为二,只给大女儿和二女儿,小女儿一寸 土地也没分到。

没想到,过了不久,失去了权利和土地的李尔王很快遭 到了大女儿、二女儿的轮番驱赶和虐待,面对两个如此反骨 的女儿,李尔王精神上饱受打击,开始失常并且疯癫。而受 尽屈辱远嫁国外且没有得到一寸土地的小女儿闻讯后悲痛 万分,带兵前来拯救父亲。当她千里迢迢回来看到可怜兮 兮的父亲时,问了一句:“父亲,您还认识我吗?”这是一句非 常深刻且耐人寻味的潜台词。当考狄利娅为救父王遭到了 残害,疯狂的李尔王抱着小女儿的尸体呼天抢地:“哀号吧, 我要用我的哭声震撼苍穹!”此处是这出戏的高潮部分,看 到此时,读者观众都基本可以领略到剧情的主题思想:人不 要净听好话恭维话,听不进真话,一个不辨忠奸的国王最终 害人也害己,李尔王的故事已说明了一切。

但评论家在分析剧本时,却认为莎士比亚犯了逻辑性 的低级错误。理由是,一、李尔王看着自己的女儿长大,谁 奸谁忠,性格差异心中有数,不至于凭着一句说话如此厚 此薄彼,这不符合客观情理;二、朝廷的大臣们对李尔王的 横蛮决定曾出面劝诫和阻止,并陈述原委,李尔王坚持一 意孤行,一个君王阅人无数,李尔王不是昏君,居然看错了 朝夕相处的女儿,这不太可能;再说土地不是分给异姓和 别国,只给自己的亲生女儿,哪怕是少一点,偏袒一点,也 不可能一点不给小女儿,此与现实伦理有出入。

我总觉得有些评论家不但善于鸡蛋里挑骨头, 还擅长 节外生枝,无中生有。 想想,一位世界公认的戏剧大师,一 个如此伟大的艺术家,他在剧情铺排构思时怎么会犯这种 常识性的低级错误?我认同余秋雨先生的观点:“莎士比亚 不小心把全世界的朝廷悖论都囊括在里边了。”他说:“我读 一位欧洲导演对李尔王的阐述,才明白发掘这种潜藏的内 涵是高层艺术的一种默契,简单说来,在分国土那天,李尔 王心里清楚,大女儿二女儿讲的是假话,小女儿讲的是真 话,但是他还是明确地褒奖了虚假,严惩了其实。”

这正是莎士比亚的精妙之处和良苦用心。在中国古代 封建朝廷上,皇帝怂恿奸臣虐杀忠臣的时候,他心里也是有 数的,奸臣说的是假话,忠臣说的是真话。但皇帝为什么要 杀忠臣呢?因为处于君临万方的极权之下,真实和真诚对 他无用,他真正需要的是权威、是脸面,是一种言不由衷的 欢呼,是一种歌功颂德的安慰。岳飞率岳家军与金兵浴血 搏杀,十余年勇往直前,战功卓著,日月可鉴。高宗真相信 秦桧说岳飞“坐观胜负”? 深层的原由是因为此时的高宗 不想主战只想议和,哪怕他明知秦桧说的是假话,此时此刻 却迎合了他的意图,精忠报国主战抗金的岳飞便再没有活 下去的理由和意义了。反观《李尔王》的剧情,那天在朝廷 上,大女儿、二女儿的表态符合了他的这种需要,而小女儿 虽然讲的是真话,而且忠实而孝顺,却忽视了他的这种需 要,于是悲剧便产生了。

莎士比亚的伟大正在于此。那一句“父亲,您还认识 我吗?”“认识”两字包含着古今中外多少绝望的呼唤和 警醒的内涵!

 



-------------------------------------------------------------------------
河源新闻网独家稿件,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后果自负
商务合作联系网站管理员(QQ/微信:10117807)
-------------------------------------------------------------------------



上一篇:带“刺”的文学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