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在线订阅      合作伙伴:汽车频道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东源县曾田镇有座三层古红塔

前日,记者自东源县柳城镇经205 国道 返回市区。行至曾田镇玉湖村,从国道上老 远就望见一座红色的三层古塔矗立在水口 处,在蓝天白云映衬之下,红色显得更加醒 目。

前日,记者自东源县柳城镇经205 国道 返回市区。行至曾田镇玉湖村,从国道上老 远就望见一座红色的三层古塔矗立在水口 处,在蓝天白云映衬之下,红色显得更加醒 目。作为一种特殊建筑,在客家人看来,塔多 具有镇山、镇水、点缀河山、显示教化等作用, 曾田红塔即是如此,为一邑一郡一乡之华表。


矗立河边的曾田红塔。

塔址原是“古圩”

这曾田红塔原称老圩墩文笔塔,河源县 志曾记载,该塔位于曾田玉湖村小河边,此处 原为曾田老圩遗址。该塔结构为六角三层, 砖砌,高约12 米,每层有假门,顶层有塔刹, 塔形朴实美观,属于檐式风水塔。

说起玉湖的来历,因村中有一湖终年喷 泉不涸,传说是神仙所赐,取名“玉壶”,后改 “玉湖”,只因集居张姓,又称“张屋”。张姓在 明朝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 年)由张德林从 紫金中心坝迁入蓝溪约(今黄村镇祝岗),其 后裔迁黄村龙湖、蓝口培群、新民、地运以及 曾田玉湖等地,曾田的张姓分布最多的是玉 湖,一小部分分布横坑、蒲田等地。

据村里一些老人讲,明朝及清初,原曾田 圩设在玉湖水口明斜坝,圩日露天买卖,有几 间路边店铺,张、叶、郭、李屋的人都来此赴 圩,后来因张、叶两姓交恶斗气,张姓拒绝与 叶屋人交易,叶姓在土昌下另立一圩,也是露 天为主;下村李屋、石湖、池田的人也舍远求 近来土昌上赴圩,水口圩就冷落了。数十年 后,土昌下圩狭小不够用,至清嘉庆年间,李、 叶两姓协商(因当时田地是这两姓人耕作)在 今曾田圩址开坝地,辟水田建店,搭棚为圩, 由于地理位置适中,以后逐渐发展,形成解放 前的曾田圩。水口、土昌下就自然而然彻底 地失去了“圩”的作用了。故解放前的曾田圩 只有叶屋行、李屋行(玉湖张姓在此没有土 地,郭姓极少人经商),皆因此故。

塔地处“水口”

好地方总会有人记住的,不会任其浪 费。到了1885 年,玉湖村大户张侨保在明斜 坝的河边发起建塔,名叫“红塔”,因塔内供奉 着“文昌公”神像,人们又称文笔塔。当地塔 底座占地约16 平方米,六角形,外表呈红色, 笔挺壮观,是用石灰砌墙而成。

红塔地处村中水口处。水口,就是发源于 高嶂寞山脉的多条溪水流至玉湖处塔处汇合成 曾田河,成为东江西岸一股重要支流,经蓝口石 古大王、礤下、培群、地运等村后,注入东江。

作为东江流域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标 高踞胜、风景各异的东江古塔,不少已成为各 地的美丽点缀,正吸引着越来越多游人的目 光。曾田红塔近在眼前,然却去不得,周围荒 草已齐膝深,记者尝试着走了几步,实在难 行,只好做罢。而红塔周围,由于地势平坦, 土地肥沃,一些地方已被当地村民开荒种地, 最近处离塔身不足10 米远,这对于塔基的稳 定势必造成影响。

村里老者讲,昔年曾登塔而眺,湖光山 色,尽收眼底,远处青山连绵如茵,近处河水 粼粼环绕,盈盈而去,远山与近水相映生辉, 自然和人文和谐共处,宛如一幅天然图画。 伫立塔中,往往给人以一种洗清世间烦尘、 飘然天外的感觉。记者想,这不应仅仅是一 种梦想。

本报记者 张涛



-------------------------------------------------------------------------
河源新闻网独家稿件,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后果自负
商务合作联系网站管理员(QQ/微信:10117807)
-------------------------------------------------------------------------



上一篇:蒜炒红薯叶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用电要安全 慎防意外生

用电要安全 慎防意外生
“空调wifi 西瓜,葛优同款沙发。”这个夏天,不知道多 少市民是这样抵抗热浪的?自从电被人类利用以来,我们 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电,我们天天在享受电带来的便利和 快乐,但当被问到安...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