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课堂|拒做低头族
不知何时起,玩手机已成了许多人的“习惯动作”,饭局上、公交车里、开会时,甚至出游时都不忘玩手机。有人甚至调侃,随着时代发展,这最遥远的距离已经变成了“我在你眼前,而你却在玩手机”。就连在高校课堂上,大学生低头玩游戏、刷微博、聊微信的现象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不过,近期,为了让学生专心听课,不再成为课堂“低头族”,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使出了奇招:通过班费购买手机袋,上课前,老师带头与学生一起将手机“对袋入座”。这一“对袋入座”的措施一实施,便在学生中引起了热议。实施半个多月来,学生们的看法依旧不一。
每次上课前,学生都会把手机装入手机袋中。
为防止课堂低头族,高校推行手机“对袋入座”
把手机请出课堂,你赞成吗?
措施 上课前,老师、学生手机入袋
上课铃声响了,老师站在讲台上讲课,抬头望见一片学生无心上课,低着头玩手机,不仅觉得没面子,也没有信心再讲下去,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昨日上午,记者采访河职院机电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黄亮时,他介绍,随着手机技术的发展,不少大学生已成“手机控”,连上课也离不开手机了。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回归课堂呢?黄亮认为,除了课要讲得好,让学生改掉玩手机的习惯也是关键。去年10 月份,大一新生刚刚入学后不久,作为负责学生管理工作同时也兼授课老师的黄亮突发奇想,率先在其所带的班级实行上课手机入袋的做法。“刚开始肯定有点不习惯,大家都是抱着试一试的心理,但一个学期下来发现效果还不错,特别是科任老师反馈上来的情况都很好。”黄亮告诉记者,实施后,开课的科任老师课前带头,会自觉将手机放进袋子中。
目的 让学生回归课堂,打造良好学风
黄亮所带的班级实行这一措施有成效后,他决定在该二级学院的所有大一新生中进行推广。为此,该院下发通知,在班级上由辅导员与学生进行协商,开学后19 个班级利用班费自购手机袋,在课堂上开始实施“ 对袋入座”。机电工程学院团总支书记、该院思教课程老师杨成表示,本学期实施这一措施后,上课“低头族”少了,尽管有学生存在“ 心不甘情不愿”的情况,但他希望这个做法能够得到学生们的理解,毕竟在教学课堂上,师生之间需要彼此信任与尊重。
手机一下子离手了,对于不少“95 后”大学生来说,这或许需要经历一段戒掉课堂玩手机习惯的“阵痛期”。在实施措施的这段时间里,学院老师、辅导员也收到学生们反馈的不同声音。“有些学生不太愿意将手机放进袋子,老师也不能强迫,只能进行更好地引导。”黄亮坦言,目前该措施仍在试行阶段,辅导员、班干部及科任老师只能对不太接受这一做法的学生进行“旁敲侧击”,慢慢引导,让学生形成自律的良好学风。
河职院思教部办公室主任温文妮认为,课堂上让“手机入袋”的做法可以加强课堂学风建设,对帮助改善学生克制 “手机瘾”、学校教学管理、学生学习态度都是不错的尝试。不过,考虑到如今大学生个性较强,难免会有抵触心理。温文妮也表示,需要学生与科任老师配合,让学生自觉自律去发觉课堂纪律有所变化。
为了让这一做法得到推广,机电工程学院还制定评选方案,在实行这一措施的大一班级中进行学期评选,能够自觉实行的班级将在学年末获评“优秀班级”称号。
记者参与课堂听学生心声
昨日上午,本报记者跟随杨成,参与了机电工程学院智能控制技术大一学生的思教课。记者在课前观察到,两个前来上课的班级都已经配备了手机挂袋,手机袋样式根据各班的班级人数而定,每个手机袋上会有 30-40个不等的小口袋,每个小口袋都设有单独的口袋编号、名字,可以保证学生放手机后不会搞混。上课前,学生都把手机一一放入属于自己的袋子,大部分袋子已被放入,但两个班手机袋上的空袋均“显示”:仍有部分同学没有将手机放入。
课堂上,杨成抛出本报记者采访的“课堂手机入袋” 话题,让学生与记者面对面进行交流,共同探讨课堂上实行这样的做法合不合理,大家是否能够接受。交流中,有对这一做法给予支持的学生,也有反对的声音。本报记者记录了部分学生的说法,主要如下:
自愿放手机进手机袋,觉得放手机后自己学习状态变好了。
——“顺德周润发”
发通知时自己不太同意,第一节课同学们都放了,第二节课就少了很多,实行一段时间后,同学们慢慢习惯自觉在课前就把手机放在手机袋中。
——“江湖上的老刘”(班级学习委员)
手机不在身边没多大影响,个人不太喜欢数码产品。有些老师讲课生动有趣的,同学们都喜欢听课,老师就没有强求放手机进手机袋中。
——“不奢望”
一开始有手机袋要放手机就特别反对,觉得自己像小学生一样,而且就算上交手机,上课也不一定会认真听讲,会出现开小差、讲话甚至睡觉的情况。
——“梅子”
不同意放手机进手机袋,因为如果有什么急事别人联系不上自己。
——“小黑”
发通知时,班群里同学们都极力反对,但作为班长要上传下达也很无奈,我夹在中间很为难。同学们慢慢习惯了,也就自觉了。
——王一文(班长)
本报记者 吴奕镇 实习生 杨志奇
上一篇:龙川县聚力“八抓八促”加快奔小康
下一篇:课后服务新规出台|家长点赞老师头痛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