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一格“聚”英才 打造山区纳贤“强磁场”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一个 国家要发展,当聚天下英才而用 之。如今,人才,迎来了最好的时 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才是 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 的战略资源,要实行更加积极、更 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 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 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 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 的伟大奋斗中来。连日来,记者采 访了教育工作者张燕良、民间艺术 家成木源、农业企业家叶志坚以及 企业技术工人李菲等。他们认为, 作为欠发达的山区市,河源要创新 思路,创造条件,不拘一格“聚”英 才,打造山区纳贤“强磁场”。
▼企业技术工人李菲:
多种方式留住人才
学习了党的十九大报告,目 前在明珠工业区工作的技术工人 李菲说,人才是企业之本,也是一 个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核心资源之 一,对一个地方来说也是如此。 一个地方拥有了大量的人才就代 表拥有了实力,拥有了未来,强有 力的人力资源保证是地方健康发 展的重要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 中提出,要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 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 这对河源来说也很重要,做到这 一点,才能知人善任,广纳群贤。 针对当前人才难求的局面,李菲 建议政府应该因地制宜、因人而 异,采取不同的留人方式来留住 技术型人才。
人才好不好,企业说了算。李 菲说,政府要将人才评价权交给企 业,政府应该广泛开展企业、行业 技能人才自主评价,衡量人才不再 “一把尺子量到底”,要形成上下联 动、相互衔接的人才计划体系。
▼农业企业家叶志坚:
吸纳农业人才助推“两 个河源”建设
记者见到叶志坚时,他刚从曾 田茶叶基地回来。他说,党的十九 大报告提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 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 源。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 英才而用之。对农业发展来说,也 是如此。就拿我市茶产业来说,目 前我市茶叶生产发展形势很好,一 些茶品牌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力,在市场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 度和占有率,但品牌特色不够突 出,市场定位还不够精准,这其中 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才的缺乏。
叶志坚说,党的十九大精神要 落到实处,要在河源“生根”,要坚 持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如何让仙 湖这种地域特色鲜明的优质农产 品走出河源,走向珠三角,走向全 国各地乃至全世界,人才培育要跟 上。前几天,我市举行了茶博会, 就是一种很好的探索,当前河源农 业要发展,不但要自己培育“土专 家”,更要吸纳优秀人才投入河源 农业发展,助推“两个河源”建设。
▼教育工作者张燕良:
城乡人才互流减少教 育差距
再过几年,张燕良就要从教育 岗位退休。在紫金县上义镇郊田 小学,他已工作了三十多个春秋。 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他说,印象 最深的就是报告中关于“鼓励引导 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 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努 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 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 的良好局面,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 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的论述。人才聚,事业方兴。对城 市如此,对边远山区亦是如此,尤 其是山区教育发展。政府应该关 注山区教育人才的发展,对于城乡 优质教育资源,尤其是教师资源应 该进一步互流,以此来尽可能缩短 城乡教育发展的差距,解决山区招 优秀教师难、留住优秀教师更难的 窘境。
▼民间艺术家成木源:
优秀文艺人才推进艺 术繁荣
事业要发展,离不开人才的 支撑。各行各业皆如此,文艺也 不例外。民间艺术家成木源说,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 村振兴战略”,这离不开乡村文 化娱乐活动的繁荣,而这一繁荣 却是需要各种各样的乡村艺术人 才来支撑。为此,不单要引进外地 优秀人才,更需要挖掘本地人才,要 加强本地文艺人才的发现和培育, 实现文艺事业可持续发展。要通过 培训、讲座、交流研讨、展览展演比赛 等形式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不断壮 大创作队伍,造就一批优秀的文艺 专门人才,并发挥他们示范带动的 作用,促进专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的提高。
针对当前缺少鼓励文艺新人 脱颖而出的有效机制,造成有些文 艺门类专业创作人才匮乏且呈老 龄化、中青年文艺作者队伍难以壮 大的现状,成木源建议,要建立人 才激励机制,从政治待遇、工资待 遇,生活条件、工作条件等方面关 心优秀文艺人才,吸引更多人才参 与文化建设,推动我市城乡文艺事 业的繁荣。
记者手记:
不拘一格“聚”英才
众所周知,一个地方落后, 往往是多方位的,而一个地方强 势崛起,往往也是全方位的,这 其中,离不开人才发挥的作用。 人才聚,事业方兴。党的十八大 以来,我国以更大力度实施“千 人计划”“万人计划”,突出“高精 尖缺”导向,不唯地域、不拘一 格,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地集 聚人才,奏响了一曲曲群英荟 萃、大展宏图的华美乐章。这一 发展历程,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 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 的因素。作为欠发达的山区市, 河源要建设凝聚起创新人才的 “强磁场”,就要下好人才“先手 棋”,要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相 互衔接的引才格局,释放人才创 造力,同时要优化人才体制,激 活“第一资源”,要从广大人才最 期盼的领域改起做起,积极主动 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 方能有效激发各类人才队伍创 新创业新活力。
人才,关乎兴衰,历来为有 志之士所关注。清末龚自珍曾 大声疾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 拘一格降人才。”记者以为,对于 像河源这样欠发达的山区市,也 应该不拘一格“纳”人才、“聚”人 才,凡只要能推动我市经济、社 会的发展,不求“高大上”,但求能 有“一技之长”,当聚而用之,创新 思路,打造山区纳贤“强磁场”,建 设引进人才新局面,以优良的人 才环境留人,否则即便能引进“金 凤凰”,也会很快“东南飞”,留个 “鸟飞巢空”,何苦哀哉?
本报记者 张涛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