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 阅读新闻

融合激活力,共建共享新农村 让更多村民享受“三治”成果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 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村发展 活力,更好更快推地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连日来,记者采访紫金、和平、龙川等地部分村“两委”干部、驻村第一书记、驻 村工作队队长、村小组理事会会长等。他们认为,乡村治,则百姓安。农村要成为 安居乐业的家园,离不开科学有效的治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 系已在我市不少村取得了成效,就应该坚持下去,把自治、法治、德治引向深入,并 进行推广,让更多的村民受益。

温伟雄:

“三治”融合,真正好!

“这金光村八景之一‘七彩中 见’能建得这么好,‘三治’功不可 没。自治、法治、德治,真正好!”一 见到记者,温伟雄就开心地说。作 为紫金县九和镇金光村中见小组 理事会会长,温伟雄一直很关注党 的十九大。当看到报告里的表述 “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 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 体系”,他很兴奋,说其实村小组理 事会就是村民自治的一种方式。

温伟雄说,中见小组理事会成立 后,第一件事就是协助村委会,做好 中见小组的“三清三拆三治理”工 作。村里一上百年历史的温氏祠堂, 由于无经费,好多年都没有人整理 了,村民对此很有意见。小组村理事 会积极向金光村委会反映,驻村工作 队和村“两委”高度重视,组织人手进 行整修,祠堂门前面貌焕然一新,人 人夸赞理事会是真心为村民办好事。

黄振球:

黎坑村已尝到甜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健 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 治理体系’,其实黎坑村李田小组 已尝到其中的甜头,出现了当地村 民自家出资打通到自家的路这个 喜人局面。”紫金县水墩镇驻黎坑 村第一书记黄振球如是说。

黄振球说,李田小组如今正在 积极以打造精准扶贫和乡村旅游示 范村为目标,深入推进了村文化活 动中心和文化广场建设、特色茶园、 民居外立面升级改造、排污处理工 程等项目,这很多项目是驻村工作 队和村“两委”班子依靠小组理事会 做工作,调动村民积极性和外出乡 贤动力,引导村民自己管理,村民意 见逐步形成统一,才拧成一股绳, “同频共振”,齐心协力建设新家园。

李永红:

腰包要“鼓”头脑要“富”

李永红来自深圳职业技术学 院,目前是和平县礼士镇下涧村驻 村工作队长,对乡村治理体系有自 己的见解。他说,礼士下涧村经济 欠发达,然民风纯朴,村里老党员、 退休老干部,还有一些上了年纪的 老人思想觉悟高,对村里事也很关 切,在村里一直有条不成文的规 定,村委会大大小小的事要征求村 里老党员、老干部的意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要加 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这对于下涧 村来说,就是村民腰包要‘鼓’、头脑 要‘富’。”李永红说。如今下涧村把 老党员、退休老干部发动起来,成立 了村民理事会,接下来还将邀请专家 到村里给村民讲课,讲解自治、法治、 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转变村 民小农思想观念,进而把文明乡风树 起来,让下涧村民不但腰包要鼓起 来,精神头脑也要丰富起来。

葛慈康:

理事会为村干部“减压”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 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 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 村治理体系。根据全省贫困 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 村的部署,佳派村也成立了村 理事会。

作为佳派村委委员,葛慈 康坦言,自从村理事会成立后, 村干部工作减轻了不少,村里 很多项目让理事会参与并监 督,效果还真不错。上次佳派 小组一罗姓村民病重需要救 助,村理事会积极发动村民, 仅半天时间就筹集了2.5 万 元,送到患病村民家里,解了 燃眉之急。若在以前,这事要 通过村委会发动,到网上募 捐,效果远没有理事会牵头来 发动村民捐款好。如今,佳派 村的自来水工程、路灯亮灯工 程、体育文化中心等工程从工 程的招投标、质量监管、评估 等,多由村理事会负责操办或 参与,大大减轻了村“两委”干 部的负担。

记者手记:

“三治”融合走向善治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健 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 村治理体系这一思想的提出, 为补齐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 力现代化建设中的乡村短板指 明了方向。乡村治,则百姓 安。乡村是我国最基本的治理 单元。我市在这一基本的治理 单元中也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 的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早在 2014年7月,我市印发《河源市开 展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 实施方案》,启动“一村一律师” 工作,创新性地形成了具有河源 特色的“五员合一”工作法,即办 案员、调解员、信息员、宣传员、 参谋员,成为解开乡村基层矛盾 的一把“得力的钥匙”。

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必须 做到治理为了村民、治理依靠 村民、治理成果由村民共享、治 理得失由村民评判。要达到这 一效果,需要以加强自治建设 为核心,也需要法律和道德共 同发挥作用。在乡村社会治理 中,法治与德治,如鸟之两翼, 并存不悖。自治、法治与德治, 不能各自为政,必须“三治”融 合,发挥其系统功能、整体效 果,“三治”相辅相成,相得益 彰,方能达至乡村社会的善治。

所谓“正其道以谋其利,明 其道不计其功”。客家人素来敢 为天下先,身体有着创新的因 子。作为全省为数不多的纯客 家地区,我市有着“客家古邑”的 美称,当然也不例外,在乡村治 理中已在全省走出了一条“法 治”特色路子。如今,自治、法 治、德治逐步成为乡村治理未来 所趋,我市应该继续发扬客家人 的创造性,再创新一套“三治”融 合的乡村治理路子出来。

本报记者 张涛

 



相关热词搜索:村民 活力 成果


上一篇:坚持“厕所革命” 增强民众幸福感
下一篇:习近平为何如此看重“美丽”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