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 阅读新闻

我市加大保障房分配力度提升群众幸福感

居者有其屋希望变喜悦

我市加大保障房分配力度提升群众幸福感

近年来,我市住房保障工作扎实推进,保障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水平不 断提高,对我市优化投资环境,促进社会和谐,构建幸福河源起到了积极作 用。记者从市住房保障办了解到,2017 年度,我市新开工棚户区改造项目8 个1813 套/户(货币安置296 户);全市新增基本建成各类棚户区、公租房项 目4 个564 套/户(货币安置296 户);全市新增分配了705 套保障房,新增解 决了近3000 人的住房困难问题。

至今为止,全市累计通过保障性安居工程实施保障12030 户(其中,公 租房实物配租10323 套,廉租住房实物配租1517 套,发放租赁补贴190 户), 累计解决了约4.8 万人住房困难问题。

去年分配了705套保障房

2017 年6 月,68 岁的黄顺灵老人 终于结束了自己长达20 年的“流浪”生 涯,与老伴一起住进了位于市区西环路 以东、石坪路以南的安康花园小区,成 了这个保障房小区的一名定居者。

祖籍广州的黄顺灵老人自19 岁时 从军队转业至河源后,就在河源扎根落 户了。他在河源紫金糖厂工作,然后在 河源娶了老婆,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20世纪90年代,糖厂关闭了,黄顺 灵两夫妻瞬间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人 口”。“大多数时候寄居在朋友家里,这 里住几个月,那里住几个月。”那时的黄 顺灵仅有的收入是每月650 元的退休 金,租了房子住,就没了钱吃饭。

说起从前的辛酸,黄顺灵仍是笑呵 呵的样子,他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似 乎过去的一切已经成为了一场梦。自 从住上政府提供保障房后,老两口终于 可以结束惶惶不可终日的漂泊日子,开 始享受起老年生活。

黄顺灵的家“ 麻雀虽小、五脏俱 全”,不大的一房一厅里,该有的家当 都有了,温馨舒适。黄顺灵告诉记者, 自从住上政府提供保障房,他就开始 装扮这个家了。“我有一点退休金,每 个月就购置一点家当,慢慢地,家里就 满起来了。”

像黄顺灵老人这样的保障房住户 还有很多,据了解,2017年度我市共分 配了705 套保障房,近3000 人的住房 困难问题得以解决。

分配管理有待加强

住在黄顺灵老人家隔壁的是邓志远一 家,他们比黄顺灵要早一年住进来。“跟我前 妻离婚后,两个小孩就归我抚养。”邓志远在 上世纪90 年代原单位解体后就开始做买卖 谋生,但最后生意失败,连家里房子都卖了。 妻子要离婚,邓志远带着两个孩子寄居在叔 叔家里。“说来都是无奈,我一个大男人是想 要奋斗的,把一切再挣回来,但现在年纪大 了,又得了脑梗,没办法的事。”

说起自己申请保障房的事,邓志远回忆 说那是2013 年的事了,当时所在社区居委 会干部到居民家中走访调查,建议邓志远去 申请保障房。“以前是知道有保障房这个事, 但是不了解具体的内容,不知道自己的情况也 符合申请条件。要是居委会不说,到现在我也 可能还没有自己的住处。”邓志远感慨道。他 告诉记者,由于大部分困难群众在知识、渠道 上的欠缺,他们不了解这些政策,不知道怎么 去申请,希望住房保障部门能加大宣传,让更 多困难群众能像他一样享受政策福利。

据市住房保障办有关负责人介绍,由于 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信息未能及时共享、 市民对保障房政策的知晓度还不高、市民缺 少关注等原因,我市还存在着部分符合条件 家庭未能及时申请住房保障,也还存在着个 别保障家庭超出保障标准后未能及时退出 的现象。

今年,我市将进一步推进住房保障工作, 加大保障房分配力度,加大政策宣传,健全监 督机制,计划全市基本建成棚户区改造224 套;新增分配保障房815套。

本报记者 杨容

 



相关热词搜索:幸福感 力度 群众


上一篇:吴远芳为农村工作奋斗19载
下一篇:丁红都会见民营企业家代表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