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产业发展整体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力前行
省委书记李希在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上明确指出,要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重点,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李希书记在参加河源组讨论时,指出了河源面临的“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等“四大机遇”,清晰指明了新时代河源新征程的前进方向。我市各级各部门表示,将严格按照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以及“两个河源”发展思路,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作为河源未来城市发展核心,江东新区自成立起就立足高视野,着眼创新发展,以全域协同发展理念,以城市起步区、高铁新城、产业园区和特色小镇为抓手,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融合,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实现新城建设与镇村经济协调发展,全面书写“美丽江东”的壮丽画卷。
在近日举办的河源江东新区产业类项目集中动工投产仪式上,12个动工项目、3个投产项目涵盖了高端装备制造、新电子、新材料等多个高新科技行业、领域,对进一步优化新区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集聚、提升产业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江东新区党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黄金来表示,江东新区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加快形成河源未来城市发展核心。一是发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完善新区城市、交通发展规划,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现代化城市功能设施体系,突出都市经济带动,高规格推进高铁新城建设,全力承接好央企的投资建设,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引领新区发展;二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并以联通·河源云数据中心、阿里巴巴广东云计算数据中心为基础,规划建设数字产业园,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形成大数据、新材料等特色产业,推动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三是构建高质量发展的营商环境。扎实完成“一颗公章管审批,一个队伍管执法”改革任务,建立“集中审批——分类监管——综合执法”管理体制,以一流的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构筑新区发展新优势。
打造环珠三角的新兴产业聚集区
“十三五”时期是河源加快振兴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河源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大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作为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立足河源实际,市发改局将如何推动产业升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市发改局办公室主任崔新友表示,市发改部门将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结合国家、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导向和河源现有产业基础,以产业结构升级为目标,以创业创新为动力,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集群发展为导向,紧紧围绕“深莞惠+汕尾、河源”经济圈主旋律,加快构建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环境和要素支撑体系。探索具有河源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企业,努力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河源新的经济增长极,打造环珠三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
到2020年,力争实现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5%、培育形成一批国内领先的创新成果等目标。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注重创新,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是园区自身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市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秦卫民说,作为建设“现代河源”的先行军,市高新区历来注重加快对战略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目前,市高新区已经明确要围绕产业新城、科技新城的目标,坚持高新引领,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以产为主、产城融合的示范,努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新兴产业集聚大平台,争当建设现代河源的先行军,打造实施都市经济带动战略的主引擎。
据秦卫民介绍,就在今年6月,市高新区印发了《河源市高新区关于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的十条措施(试行)》,分别从引进高层次人才、深化“放管服”政务服务改革、建立有效的“融资平台”和打造高品质“产业新城、科技新城、幸福新城”等十个方面发力,以营造稳定公开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全力支撑企业转型升级,尤其是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在园区的全方位发展。
接下来,市高新区将通过支持企业外部收购和内部整合,进一步推动以手机产业和大数据产业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向高端发展;同时,充分利用区位、产业、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以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和深河创智产业园为载体,打造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区;此外,还将在现有模具城的基础上,着力打造系统完善的产业链,进一步使精密机械制造业成为提升园区经济效益的重要支撑。
以创业为载体发展新兴战略产业
加强创新创业载体与当地产业发展相融合,培育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加速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的辐射和扩散。
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院长助理、创业部部长邱杵华表示,在双创孵化载体的建设和运营中,要注重对优势项目的筛选、培育。既要通过平台甄选最新创业项目、吸纳优质创业人才、传递科技创新最新风向、汇聚双创最新理念及政策,积极推动营造以人为本的创新创业生态,构建以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为核心的创新孵化链条,为多层次人才提供干事创业的舞台。也要通过项目合作,资源融合,打造创新创业孵化生态体系,为新兴战略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此外,科研院校是技术、人才最密集的区域,拥有技术成果优势和人才优势。因此,也要积极对接科研院校,利用科研院校结构调整和人才分流,通过与高校的合作与创业导师服务机制,锻炼一批懂管理、善经营的新型科技人才,着力推动科技应用和创新成果产业化,鼓励与支持科技人员兴办技术经济实体。只要把这些优势与地区或行业的资源优势、经济发展重点有机结合起来,就能形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在国家级孵化器建设运营中,邱杵华及其团队就先后与广东省孵化器协会、深圳华强北、微纳研究院等知名众创空间、孵化器、顾问机构等签订了合作协议,引入知名创业导师服务,成功引进深圳高能达新能源、明烨新能源、广东竹一文化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的入驻。
本报记者 杨容 彭茂洋 通讯员 黄晓明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