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啦! 我市创建3种模式促进贫困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本报讯 记者 杨容 通讯员 程子跞 前日,记者从市人社局获悉,为进一步推动就业技能扶贫工作,促进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就业,我市大力实施“扶贫车间”“扶贫工作坊”或“就业安置基地”工程,并于近日印发了《河源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河源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大力实施“扶贫车间、扶贫工作坊和就业安置基地”工程推动贫困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工作的通知》(下面简称《通知》)。
据介绍,我市将引导企业、个体工商户、民办非企业单位、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企业单位(下面统称“企业单位”)将简单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延伸到乡镇、村居,积极创建“扶贫车间”“扶贫工作坊”或“就业安置基地”,促进相关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对农闲的贫困劳动力,通过企业单位,组织开发一批季节性、临时性、灵活性就业岗位。
服务对象为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培训就业意愿、处于无业状态的本市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重点是大龄、妇女、残疾人等难以外出就业的贫困劳动力。
3种模式助力贫困劳动力就业
据悉,为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市人社局、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发了3种模式,即“扶贫车间”模式、“扶贫工作坊”模式、“就业安置基地”模式。
“扶贫车间”模式。鼓励企业单位将部分生产工序、环节等在乡镇、村居通过新建、扩建、改建等方式或在自身车间创建“扶贫车间”,也可结合其他部门已设立的扶贫点,共建“扶贫车间”,实现资源整合,多渠道提供适合贫困劳动力的就业岗位,接收各类贫困劳动力,促进贫困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扶贫工作坊”模式。以无法转移、无法就业、无固定收入的“三无”贫困劳动力为重点,结合当地特色,鼓励和支持企业单位在集体所有的闲置土地或房屋、农家庭院、民居民宅设置分散加工居家式工作坊,包括工业、农业、服务业、旅游业、电商联营等,多渠道为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创造机会和条件。
“就业安置基地”模式。以经济实体为基础,争取当地乡镇街道政府的支持,充分利用集体闲置土地、房屋等,结合当地特色,组织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乡镇、村创办分厂或加工车间,或通过经济合作社、电商联营等模式,包括工业、农业、服务业、旅游业等,引导周边地区贫困劳动力从事农产品初加工、来料加工制造、后勤服务等,多渠道为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创造机会和条件。
《通知》提出,被认定为“扶贫车间”“扶贫工作坊”或“就业安置基地”的社会经营主体,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提供一定比例的就业岗位给贫困劳动力就业,通过入股分红、因人设岗、家庭就业、技能培训等4种方式开展社会扶贫,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
政策支持给予五大补贴
对于挂牌建成的“扶贫车间”“扶贫工作坊”或“就业安置基地”,省、市两级就业创业和劳动力技能晋升培训专项资金将给予工作绩效、技能培训、社保和岗位、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一次性奖补等5项资金补贴。
工作绩效补贴。根据有关规定,2018至2020年期间,全市255个省定贫困村村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平台服务经费补贴由原每年2400元提高到14540元,新增资金用于“扶贫车间”“扶贫工作坊”或“就业安置基地”建设,其他村居人社平台补贴经费不变。
技能培训补贴。“扶贫车间”“扶贫工作坊”或“就业安置基地”就业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可自主选择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培训或自学,并申报鉴定考核,获得本省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符合规定条件的,按不同工种不同级别以全省统一标准补贴200-3500元。
社保和岗位补贴。“扶贫车间”“扶贫工作坊”或“就业安置基地”招用贫困劳动力,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且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实际缴纳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费的给予全额补贴。按其实际招用人数给予岗位补贴,补贴标准每人每月按全市最低工资标准的50%执行。两项补贴期限除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人员可延长至退休外(以初次核定其享受社会保险补贴年龄为准),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
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补助。2017-2020年期间,“扶贫车间”“扶贫工作坊”或“就业安置基地”每吸收一名本市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签订劳动合同并参加社会保险,且签订劳动合同时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半年以上,按每人30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
一次性奖补。对于运作管理规范、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效应显著的用人单位,可申请认定为省级示范性就业扶贫基地,省给予30万元一次性奖补。省级示范性就业扶贫基地认定和奖补办法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另行制定,届时我市参照省人社厅文件精神另行制定实施办法。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