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和平县少儿民间艺术

和平县少儿民间艺术

凳板龙“升格”为省级非遗

“月光光,照四方。骑白马,过莲塘。莲塘 坳,采槟榔。采到一条绣花带,拿回家里做花 鞋。做一双,穿一双,留下三双嫁老公……”在 和平县文化馆排练室里,一群十多岁的孩子边 唱着客家童谣,边舞着趣稚可爱的凳板龙,来 回穿梭着。围圈、转圈、上舞、下舞、奔跑、屈 膝,一个个动作,排练得有板有眼。几番下来, 一个个脸上汗水淋淋,仍然笑意盎然。这一段 时间,一有空闲,和平县文化馆副馆长、凳板 龙传承人王小曼便召集这些小表演者们排练, 为即将到来的春节表演作准备。


板凳龙排练中。

前日,王小曼表示,作为和平县唯一的一 个少儿民间艺术,凳板龙目前由市级非遗“升 格”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接下来将以 此为契机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让凳板龙这一 民间文化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客家少儿的“龙舞”

龙被认为是华夏文化的肇端。它那威武的 气魄,象征着中华民族生机勃勃的向上精神。 龙舞文化历史悠久,在汉代时就有记载,各地民 间舞龙造型形态多样,风格迥异。拿和平县来 说,龙舞自明清时期就传入县城,当时只是作为 祭祀祖先、祈求甘霖的一种仪式,后来由县城发 展到各乡镇,逐渐成为一种文娱活动。

每逢过节或喜庆活动中,和平乡间都以 舞龙祈祷来年五谷丰登、吉祥如意。舞龙、舞 狮等各种民间艺术在县城游遍大街小巷并进 行表演,满街人头涌动、场面火热,就连一些 小朋友也身着新衣,追着舞龙、舞狮队满街 跑,对其精彩表演羡慕不已。见得多了,一些 小孩自发地相互顶起箩筐模仿大人舞狮,举 着长凳模仿大人舞龙,嘴里还按照锣鼓点子 的节奏唱着童谣,陶醉于边唱边舞,玩得不亦 乐乎。后来,一些懂得舞龙、舞狮制作技艺的 匠人们专门为孩子们量身定做了“龙舞”道 具,这就是“凳板龙”。后来,这种适合孩子的 娱乐活动很快在和平城乡流传开来。

兴盛于“三角班”

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平县阳明镇 “三角班”老艺人黄锦源对凳板龙进行了艺术 加工,并将源于乡间俚坊的凳板龙表演与“三 角班”中的生、旦、丑角色融合在一起,把童谣 改成采茶歌,歌词内容以讲述农时、耕作为主, 曲调为采茶曲调。表演时前面两个花旦各举 一个凳脚,后面一个丑角双手举两个凳脚,在 锣鼓板的伴奏下,以转身、穿插为主。凳板龙 上场后先拜东南西北,然后舞动凳板穿花表 演,边舞边唱,逐渐形成了一套成熟完整的舞 台凳板龙表演艺术。随后,黄锦源将改进后 的凳板龙搬上舞台表演,赢得了观众的好评。

不过,后来随着体制改变,凳板龙表演 民间艺人被收编到采茶剧团,“不入流”的凳 板龙表演由此濒于失传。直到2004 年,和 平县文化馆经过精心整理挖掘,将凳板龙表 演艺术重新整理加工,于2005 年元宵节再 次重现舞台,并参加民间艺术巡游活动,广 受群众欢迎。

由于观赏性强,又深受客家孩童们的喜 爱,如今和平凳板龙已成为和平县民间艺术 中比较有特色的民间舞蹈,也是和平县唯一 的一个少儿民间艺术。和平县文化部门目前 结合时代特色,对凳板龙舞进行重新编排,并 将县城阳明一小选定为凳板龙传习基地,使 “非遗”以一种更开放、更多样的方式,走进市 民的生活。

本报记者 张涛 特约记者 徐精华

 



相关热词搜索:和平县 少儿


上一篇:对牛谈“情”
下一篇:冬与雪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