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马灯舞
■黄球梅
每年春节期间,龙川各镇都会有马灯团 (队),从农历正月初一至元宵,一连十余个的 晚上在墟镇或走村串镇进行表演,不但为春 节增添了喜庆氛围,也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颇受群众欢迎。特别是那悠扬的马灯曲调, 令许多外出乡贤和当地百姓称赞不已。
马灯舞俗称“打纸马”或“打马灯”,是龙 川客家传统的习俗文化,也是客家人在经历 一年的辛勤劳作之后,欢欢喜喜载歌载舞欢 庆丰收迎接新年的民间活动。马灯舞融合了 客家山歌、客家服饰、民乐民谣、锣鼓、灯谜等 诸多客家文化元素,是龙川源远流长的客家 文化之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当属客家文化的 一支奇葩。明朝年间,马灯舞从赣、闽两省传 入龙川,至今有600多年历史。
马灯舞的表演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拜马, 俗称“打四围”,二是“折字”,三是唱客家山 歌。“四围”是展示了勤劳的客家儿女欢庆丰 收的喜悦场景,从正月里来是新年唱到十二 月,每个月一组四句七言歌,每换唱到下一个 季度演员都换一个面向,方便围观群众观看 (旧时的马灯舞不是在戏台表演,而是在人群 中间表演,所以分别以东西南北四个面向)。 “折字”则以灯谜的形式从“一字写来一条浪” 的一字唱到“十”字,分别唱出每个字的字形 以及其吉祥寓意。唱客家山歌一般以唱“五 更鸡”为主,从一更唱到五更,都是反映客家 青年男女热恋时的思念,特别引人入胜。经 过历代艺人演变,三个部分内容已经融合贯 通,形成一体。
马灯舞的道具除红白两匹纸马外,还有 香车,浪伞,彩灯。纸马一般用竹蔑扎成骨 架。马身中间上下留个空圈,圈边系上带子, 表演时挽在骑马者肩上。马头、马颈、马身的 外面用多层白纸糊裱成一匹白马,红马则再 裱上一层红纸。马尾用芋麻扎好梳顺,马身 两边再用浅黄色方块布挂着垂至接近地面, 挂布上面画上一条穿长靴的人腿,样子像骑 马的姿态。表演时武士(骑马者)主其中,用 带子系纸马于肩上,手提缰绳,如骑马状。舞 时,武士骑马徐行,时疾驰或跳跃,动作轻松 活泼而威武雄壮,两匹马时分前导,时分两 侧,示其武士护卫身份。香车也是用竹蔑和 小木棍扎成骨架,再用纸糊裱而成;浪伞又称 幌,是用一尺多长黄绸布围成圆筒,幌底有丝 线垂边,还有两条彩色绸带随风飘悠。幌柄 用竹做成,幌手握住竹柄舞动,可以自由旋转 幌,如走马灯那样,好看极了。
打马灯主要角色有小姐1人(俗称阿妲), 侍女2人,马倌1人,武士2人,浪伞倌1人,推 车小丑1人。马灯小姐要选择村中最漂亮的 未婚姑娘担任。小姐唱的曲调是独有的“马灯 调”,马灯调的曲谱是四季调,类似四季歌,原 流行于中原地带。“四季调”受客家情歌小调影 响,北调南化,北韵南味交融,成为龙川马灯舞 独特风格。马灯调从一月唱到十二月,主要内 容是反映各个月份的农事活动,祈求在新的一 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表演时,马倌打筋斗而出,牵出红、白两 匹马,然后小姐坐香车于中间,两边是侍女和 武士,前面是浪伞倌舞浪伞为小姐遮太阳,后 面是推车小丑。形成马走香车行,旗飘浪伞 转,鼓乐炮竹鸣,歌声震乡村,很有节日的喜 庆热闹气氛。
据史书记载和民间传说,龙川纸马舞起 源于古典神话《封神演义》,表现周王伐纣时, 土行孙与邓婵玉的奇异姻缘故事。说是姜子 牙施展法术,以旗杆竹扎成纸马,以绿竹制成 彩灯等为迎亲礼品,命善土行的土行孙推香 车,邓婵玉为小姐坐香车中并带上两个侍女, 命上大夫散宜生擎浪伞而幌,为小姐遮太阳, 西歧将官武士骑着纸马,组成一支吹吹打打 的迎亲队伍。他们抵达邓营后,战胜伏兵,终 成土行孙和邓婵玉的奇异婚事。
无论过去或现在,龙川马灯舞仍然保持 了纸马的制作和表演的传统性,以歌颂纯真 爱情、百业兴旺和太平盛世等为主要内容。 如今龙川马灯舞的每一个马灯团(队)都善用 “旧瓶装新酒”的办法,在同一马灯曲调中填 入新词,虽表演形式变化不大,但内容都是全 新的,所以常听常新。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