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遗存 风范依旧
百年遗存 风范依旧
探访和平林寨明星村留云寺
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寺不在于大小,更不在于富丽堂皇,而在于其本身的意义,其背后所流传久远的故事。记得2003年初到河源,记者有幸拜读到陈小白著的《山城史话》,对留云寺备加赞赏,称林寨胜景则必推留云寺,尤其是留云寺崖上的“云外赏”三个字,危崖留字云外赏,何人所书难知详。是仙是佛说不尽,至今千载闪异光,更是令人神往,然到实地游览却是十五年之后方才有缘相见,令人唏嘘不已。13日,记者探访和平林寨明星村境内的留云寺,没有想到留云寺如此之小,又地处如此之险。
大雨过后,被山雾缭绕的留云寺。
寺因山得名,山因寺名扬
留云寺后面的山海拔只有300米,这个高度在客家地区来说并不算高,然因其旁边并无高峰阻挡,从陡峭的山势来讲,却又是实实在在的高峰。山势陡峭,愈显寺之小。顺着一“之”字形的山中小道,一路花香鸟语,清流声细,山峦秀雅,曲径通幽,记者来到了久负盛名的留云寺。
寺旁泉眼水井常年不涸,常年不溢,令人称奇。
寺不大,不足50平方米,然其很是精致,尤其是寺前一副对联“云外洞外仙神会,赏向天心日月华”,读来发人深思,更因寺面对万丈深渊,更让人浮想连连。站在寺前,周围山林郁郁葱葱,无山峰阻挡视线,寺前风光一览无遗,天气晴好的话,远处山村可尽收眼底,可惜记者到时,前晚刚下过大雨,山谷中雾气腾腾,难以看到远处村庄,然更觉山之静谧和寺地处之幽险,让人不禁想起李白名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惊恐天上人”。
留云寺那优美的传说
留云寺建于何时无从稽考。陈小白考证说,据说从前有个姓彭的单身汉,在岩内扎营挖药度日,建有简单小屋,发现仙泉后,多有乡人到此汲取。又传说有母子二人在岩内居住砍柴过活,母亲因劳累重病,感动仙女下凡为其母治病,因同情母子遭遇,仙女滴下眼泪二滴变成二眼仙井,以仙水治病多闻四方。这都是传闻,不足为信,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岩内泉水清冽可口。还传说饮用了这一泉水能治百病。这一传说不无夸大其辞,神化得不足为据,然而也佐证了这里的水土之优良。
民国初年,下楼村陈家仁,下正村陈祥利、陈伯厚以及石江村陈绥五、廖严章等,曾集资重修此寺。走进正殿,寺内两侧有楹联:留得慈云归石室,洒将甘露遍人间。正殿墙背,有小水井二眼,据传是仙女滴下眼泪而成,大的成四方形,约二尺五,小的不满二尺,长期无水外溢,平时二三人居此煮饭洗衣均用此水,逢初一、十五,数百人带水瓶水壶取仙水亦取之不竭。寺的右边偏殿虽然崩颓,但墙上的彩画八仙过海图仍隐约可见。以前负责照看留云寺的明星村民邓仲说,现在初一、十五来寺里接水的不多,不过,每年七夕节时有很多村民专程过来接水。
百年沧桑风范依旧
唐代诗人杜牧的《江南春》中曾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见,一个地方的文化始终与那连绵不断的梵唱,与那余音袅袅的钟声联系在了一起。偏居一隅的留云寺也是如此。据陈小白著的《山城史话》载,留云寺名闻四方,以前不少文人墨客曾游此,留下许多诗词,如“立一念神鬼欣敬,扫一星天地喜欢”“花香不及书香远,世味无如道味长”,厅堂有联,“坐石上以调经,阐秘谛演真言,万家胥融淡淡慈云为石室;倚岩前而作佛,入三摩超四大,一尘不染涓涓宝月照岩泉”“遍山青松翠葱葱,曲径云掩古寺通,林寨八景居首魁,留云石室归几重”。
邓仲在留云寺一呆就是几十年。他说,留云寺所在的山上因石岩所处高山涌出泉水而名播方圆五里,石岩上方有三株挺拔的松树终年长青,无论多么干旱的天气,岩石里的泉水都不会干涸,其石岩上渗出的泉水被当地人称为“仙水”。留云仙岩的山顶石上还有一个“仙脚印”,站在大石上的仙脚旁极目往东南方向远眺,熟悉林寨地理方位的人士可感悟“下正像艘船,上正似个圆”的悠久传说。不过,记者以为,从民国初年重修留云寺算起,留云寺已逾百年风云,尤其是历经军阀混战、日军侵华战争和十年文革动荡等浩劫后,留云寺仍像一位老人一样,默默地屹立着,看着一代代人们出生、成长、故去。独自品味着历史与时间留下的沧桑。
本报记者 张涛
上一篇:余华:我写作克服了三个障碍
下一篇:祖屋人的礼尚往来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