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一两百多年前“息讼碑”重现天日
埋没近六十载仍显教化之功
和平一两百多年前“息讼碑”重现天日
清乾隆十二年即1747年8月16日,世居和平彭寨土厘村的刘姓宗族刘拔、刘廷桥、刘邦玟等集结族人在祖社酌议合同,约定除蓄禁树木外,其他地方可任众采割。
嘉庆二十一年即1816年,因有族人强砍油茶、杉树等,刘氏族人把酌议合同文字刻碑以记述此事,称“息讼碑”,让后人永远铭记。最近,一度埋没近60年的“息讼碑”被村原党支部书记刘石盘送至当地刘氏宗祠保存,才得以让众人知晓。记者了解到,正值全市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时机,当地决定挖掘“息讼碑”故事以对当地村民进行家风家训教育,让碑发挥其应有的教化功能。
销声匿迹五十余载
土厘村,俗称“史里围”,辖土厘、岭背、古楼、石排等15个自然村。落户土厘村刘姓始祖文仲公,生育五子,其中刘景源、刘景渊、刘祖保分三大房,在土厘村开枝散叶。
“息讼碑”上的字迹隐约可见。
正如《丰湖杂记》里所说,“披荆斩棘,筑室垦田,种之植之,耕之获之,兴利除害,休养生息,曾几何时,随成一种风气矣。”由于人口增长,刘氏各房子弟中有人强行霸占公共山林,遂在清乾隆年间因山林纠纷引发争端,还一度闹出命案,后有刘氏宗贤深明大义,召集宗亲合议息事宁人,并议定合同。此后又将议事合同刻碑立在村口,以教化后人。这一立就是100多年,在上世纪大跃进年代,立于村口的碑被人推倒,又被好事者运走铺桥。刘石盘发现后,偷偷地将碑扛运回家藏起来,直至近60年后的最近他才将碑送至刘氏宗祠保存。
记载200多年轶事
广东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陈仰天获知此事,赶到土厘村刘氏宗祠见到这块“息讼碑”,碑系花岗岩所雕刻而成,高1.2米,宽0.8米,200多年前刻的字至今仍清晰,字字可辨认。碑记载了刻碑的原因,1816年正月间,因刘氏本族人强砍油茶、杉树,后由刘惟元、刘继柱、刘汉协等刘氏三房族长作主息事宁人,刻碑警示,告诫族人不能再犯。
根据碑记所载,在立碑之前的69年前,清乾隆十二年即1747年,因砍伐树木致出现命案之事,刘拔、刘廷桥、刘邦玟等曾集结族人在祖社酌议一纸合同。三房共同约定:除宗族蓄禁树木外,其他地方可任众采割。三房种植树,各种各管,没有种树的,可任人种植,违反者要送官法办。
印证人口增加引发社会问题
因博罗、东莞某乡,因故激成土客斗案,惊动了两县会营进行弹压,原籍和平下车徐旭曾针对这一土客争斗事件讲述客家问题,《丰湖杂记》遂于嘉庆二十年即1815年成书。巧的是,“息讼碑”立碑的时间是嘉庆二十一年,仅比《丰湖杂记》成书晚一年。在当时,不单单“土”“客”会相争,“客”“客”之间也会相争,甚至一个姓氏宗族内部也会出现争斗。“息讼碑”从一个侧面印证了由于人口增加造成“僧多粥少”姓氏宗族内部也会出现争斗。
如今,位于紫金县城的饶让巷被后人所推崇,尽显客家仁义礼让之风,其实也是刘江两大户争建祠地界由斗转和的结果。相传刘名载(清嘉庆年间中宪大夫)任职期间,接到永安(即今紫金县)族人寄书求援,称毗邻江家与他们争建祠地界多年未结。刘名载抄录了一首先贤名诗“千里传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尚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回复来信,告诫族人顾全大局、谦让乡里。刘名载的族人接信后主动沿地界退后三尺。江家人听说事情的缘由后,也将祠堂的地界退后三尺,时人遂将此巷称之为“饶让巷”。
教化今世之功
陈仰天认为,从碑文所示,大体上是说先祖公山,不得肆意霸占,先前垦荒耕田,已向政府登记造册,予应认可,任何人不得恃强行凶,如有违,报告政府,送官法治,体现守法与法治,这是立碑宗旨,且200多年来土厘村民坚持信诺,皆大欢喜,这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样有着积极作用。
据悉,土厘村仍保存有六角楼、半边井、古炮台、扑船岗、虾公埂等名胜。当地镇村相关人士表示,接下来将深入挖掘“息讼碑”背后故事,以教化后人,同时将结合当地优美田园风光,把土厘村建设成别具一格的“特色景观旅游村”。
本报记者 张涛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