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记龙川县车田镇车田中学励志洪钟

龙川县车田镇车田中学保存着一完好的清代洪钟,至今还作为提醒学生作息的报鸣钟,每天该校学生仍然听洪钟声上下课。据考证,此洪钟原为车田镇嶂石村鸡志坑的鸡足山庵的传世法器。乾隆十年(1745年),鸡足山庵扩建重修时所建,在1960年左右,被运往车田中学保管,一直悬挂使用至今。

记者注意到,此洪钟重300余斤,高90厘米,直径60厘米,钟身有两联“国泰民安歌仕日,风调雨顺乐尧天。”“声闻四野闻慈渡,响彻群生佛****”,周围还铸刻有《鸡足山建钟序》一文。


励志洪钟至今仍声音洪亮。

佗城赵佗后人建“庵”

说起这口洪钟,就不能不提鸡足山庵。该庵相传为南越王赵佗后裔出资兴建。南越王赵佗后裔在佗城经过数十代人的繁衍生息,不少人靠着勤劳勇敢发家致富,其中一后裔更是先拔头筹,成了拥有连城店铺,富甲一方的商贾。

为感谢祖宗荫护,也期待后代能继续过上富足生活,赵佗后裔远涉至车田镇嶂石村鸡志坑,在当地不足200米的鸡足山上建造了这座庵。多番努力,庵于康熙四十三年(即1704年)建成,因建于鸡足山上,故取名“鸡足山庵”。

不过,令人奇怪的是,一般庵要挂设钟鼓。鸡足山庵在建成之初,并没有挂设钟鼓。庵建成后,赵佗后裔只是招募了几名僧侣焚香念经,留下足够添置家当维护生计的钱银后就回到佗城继续经营生意,后来济贫助困,直至家财散尽,最后举家迁离佗城,到梅州、福建一带落户。

登云郑氏后人捐“钟”

不过,说来奇怪,赵氏后裔在庵建成后再也没有去看过,然其所建的鸡足山庵在当地极受欢迎,香火极旺,庵内僧侣最旺时超过20人,开垦耕地近20亩,每年收粮数十石,人称“万户庵”,还经常接济附近穷苦百姓,善举深得民心,尤其在龙川、和平两县方圆数十里享有盛名。

后来到了清代乾隆十年(1745年),鸡足山庵需要扩建重修。佗城赵氏后裔的好友——住在龙川登云镇郑氏后裔也富足起来,富甲一方。为纪念祖先与佗城赵氏后裔兄弟友谊并感谢赵家先前对祖先发家的资助,郑氏后裔特地召集族人捐资铸造洪钟一口,制作牛皮大鼓一个,分别置于鸡足山庵正门左右两侧。从此,鸡足山庵终于实现暮鼓晨钟,香烟缭绕。

后来,鸡足山庵又经过多次扩建、修缮,或许有人觉得“鸡足山庵”名字有些俗气,见庵的周围长满了山竹,故一度更名为“桂竹庵”。

洪钟时刻激励学子奋进

当地乡贤廖辉光祖屋与鸡足山庵遗址只有一坳之隔,距离不足两里地,他父亲在世时时常在庵里帮忙,父亲也经常将庵里的轶事讲与他听,据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鸡足山庵的僧侣被遣散,最后一任住持梁亚佛也在当地娶寡妇为妻,庵里所耕田地归公,庵所处遗址也被附近生产队以间为单位分给农户开垦为自留地,种植花生、黄豆等作物。

此外,庵里香案、神像被毁,大部分房屋被拆,仅留正中厅堂一间,以便过往群众耕作时遮阳避雨。不过,由于年久失修,正中厅堂也在1953年间一次暴风雨中轰然倒塌。如今,鸡足山庵只剩下部分残存的墙基。

庵被毁后,木料、石料全部被群众用来修桥铺路,完好无损的清代洪钟被运到当地鹤且小学保存。在1960年左右,又被运往车田中学,一直悬挂使用至今。尽管历经300多年风吹日晒雨淋,并有多处缺损,但声音依然清晰洪亮,催人奋进。

本报记者 张涛






上一篇:四方城的轶闻
下一篇:陈仓长篇小说《后土寺》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