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萧殷对文学青年的教诲

■晨风

为弘扬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萧殷同志对中国文学事业的热爱以及对文学青年的教诲和栽培,后人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红烛”来形容他。

萧殷在《文艺报》一九八一年第四期上发表的《如何写作品评论》一文中写道:“搞评论工作,当然要读很多书,世界名著、古今中外的作品都要广泛涉猎,因为没有比较,眼界不宽,就很难谈得上艺术鉴赏能力,也就很难判断一部作品的成败得失。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我国古典的文论、诗论,外国作家、评论家谈创作经验的论著,以及美学著作都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萧殷在给青年文学爱好者的回信中写道:“想做一个合格的评论工作者,应多涉猎一些名著和典籍,不过,这只是其中一方面的条件,并非全部;更重要的是实践,是对实践的总结,并从中去寻找规律性的东西;否则,你对这方面知识的积累便无从谈起。读书不能毫无目的,如果不是从中寻找指导实践的规律,至少也应当怀着改进实践的动机去读书……”

写作的源泉来自社会生活,任何文章都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在写作者头脑中主观、能动的反映。没有社会生活作基础,写作就失去了源头。学习写作,一定要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学会观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获得写作的源泉。萧殷在给青年文学爱好者的回信中强调:“写文学作品,主要不是靠写作知识,也不是依靠写作技巧!对于一个初学写作者来说,更重要的是生活,是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只有当你在生活的漩涡里。被水流(明流和暗流)冲击得不由自主、不能自恃的时候,你才会对生活、对社会产生爱憎感情,而且有一股非倾泻出来不可的强烈要求。这时候,写作的冲动搅得你心神不宁,蕴藏在心里的人物和事件,迫切地要冲到人世间来。如果说,写作要有什么首要条件的话,这大概就是首要的。如果没有生活积累和感受,没有对生活的认识和爱憎感情,又没有生活实感与主观感情的融合,作品是不可能产生的。艺术形象的创造也是不可能的。”

涂光群在《萧殷在当年》一文中回忆了萧殷关于写作的一些观点:“作家要深入生活,没有生活写不出好作品。但光有生活不行,还必须学习理论,学习文学本身的业务,提高认识和表现生活的能力。作家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负有教育人民,改造和提高人民道德品质的崇高责任。作家的描写、研究对象是现实生活,是社会中的人,人与人的关系,人的思想感情、精神面貌。作家的责任,显然应该与自然科学家、工程师和政治运动的直接指挥者有所区别。”萧殷反对在作品里单纯描写生产技术过程,工作方法,或是图解政治运动,进行没完没了的政治说教;反对脱离生活,忽略文艺本身特点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反对对作品不做深入研究,不做具体艺术分析的简单、粗暴的批评……

深入特有的生活领地,培养一种“穿透”生活、“钻探”生活的本领,去发现生活的真谛、生活的美。萧殷指导文学青年时强调,文学反映生活,是作者经过主观意识或感情的融化,通过具体形象将感受到的生活表现出来。这个具体形象不仅要反映个别形态,而且要在其中听到时代脉搏的跳动,同时也能反映出社会发展的脚印。

萧殷从小生活穷苦,因此对贫苦农民的遭遇深表同情,对社会底层的生活深有感触。这些经历,使得他在文学青年的作品搁浅时,为其保留清样;使得他在文学青年的作品遭受围剿时,公开撰文为其辩护……这些举动,无一不是萧殷深入感受生活的结果;这些举动,无一不成为文学青年怀念、颂扬萧殷的理由。(因版面限制,有删节。)

 



相关热词搜索:萧殷 文学青年 教诲


上一篇:学习萧殷先生“七者”形象
下一篇:永恒的文学艺术——观萧殷老师文学馆有感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