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器蒸笼热气高 儿童呼母要年糕
竹器蒸笼热气高
儿童呼母要年糕
那些老时光里用传统手工制作的年货,你还记得吗?
开栏语:
群众在哪里,新时代的故事就在哪里。昂首步入新时代,河源的大 地上,无时无刻不在书写着热气腾腾的改革奋进事迹、上演着暖意融融 的动人故事。这期起,本报推出“新春走基层”栏目,寻访新时代新作为, 聆听百姓心声、期盼与梦想,感知河源发展热度、速度与温度。
阅读提示:
迈进腊月门儿,过年的话题就开始热闹起来了。年货是 中国人过春节的重要符号。置办年货,蕴含着中国人辞旧迎 新的心愿。在置办年货过程中,总是满怀着期盼新年的喜庆 心态,新的一年也就悄然而至了。
说起年货,有的人会想起一锅喷香酥甜的油果;有的人 会想起排队买糖果饼干的情景;有的人会想起摆满鸡鸭鱼肉 虾的年夜饭餐桌……一款款美食,一份份回忆,不同的年货 吃起来有不一样的心情。但在春节这样一个传统佳节里,唯 有老时光里熟悉的手工味道,才是最正的“年味”。
乡村年货接地气又吃香
酥角仔、糖环、牛耳朵、蛋 散、炸肉丸、腊肉、腊肠、黄酒 ……每年春节前10几天,连平县 上坪镇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碌起 来,揉面团、剁猪肉、下油锅,丰 富多样的当地特色年货,在乡亲 们的巧手下一件件赶制出来。
刘东梅在炸红薯油果。
家住上坪镇惠西村的谢红 秀也开始忙了起来,她的大女儿 刚生了个女儿,今年要在娘家坐 月子过年,家里肯定热闹非凡。 为了给女儿女婿还有外出打工 的儿子多感受家里的味道,谢红 秀准备今年多做些家乡的年 货。“以前家里穷,过年也买不了 什么好吃的,只能多做些酥角 仔、糖环这些给孩子,既好吃又 顶饱。现在生活好了,孩子们都 不怎么吃这些了,但是前两年女 儿远嫁了,儿子也在外打工,就 想着多做些让他们带上。”做这 些自制年货,虽然工序繁琐,但 谢红秀却乐在其中。
做酥角仔是个技术活,每道 工序稍不注意都可能导致“ 失 败”。“皮要用高筋面粉,揉面团 的时候放些油、糖和鸡蛋,揉出 来的面团要软硬适中,这样的 皮才好包,炸出来又脆。”谢红 秀边揉面边告诉记者,面皮揉 好后,还要静置半个小时左右, 这时候就要准备好馅。把花生 米碾碎、加上芝麻和白糖,再加 点米饼粉,这样的馅又酥又 香。邻居家来帮忙做角仔的小 女生忍不住偷偷挖了一勺,吃 得口齿生香。
炸得金黄的油果。
皮和馅都准备好了,接下来 就是最重要的包角仔环节,“这 样一捏一扭,角仔的花样就出来 了。”10斤面的角仔,需要不少人 手才能完成,邻居们便你先来帮 我做,我再去帮你做,谢红秀家 里聚了不少左邻右舍,特别是女 孩子们,心灵手巧捏的花也好 看。不一会儿,像印子里印出来 似的角仔就做好了不少,谢红秀 就先拿到热好的油锅里炸了,炸 至色泽金黄后出锅。邻居们尝 着自己亲手做的角仔,边吃边继 续包,一派喜乐祥和。
女儿谢素娟虽然在坐月子, 帮不上什么忙,但是看着一大屋 子人在忙着做年货,也开心得像 是回到了小时候。“小时候就盼 着过年做年货,经常到左邻右舍 帮忙做完还能拿回不少东西,又 好吃又好玩。”谢素娟说,她嫁的 湖南那边没有这些家乡的年货, 今年特地留心学了怎么做,以后 想妈妈做的年货了,就能自己尝 试着做了。
年货品种日益增多
在河源市区的一个小区里, 陈春霞正在着手准备2018 年春 节的其中一道年货——牛轧糖。 “做这一批糖是给我在惠州的一 个同学的,接下来还准备做一些 带到湖南去送亲戚。”进入腊月, 陈春霞就忙碌起来了,今年春节 她要带着两个孩子回到丈夫的家 乡湖南去过年。
陈春霞心灵手巧,除了牛轧 糖,她还做了芝麻花生糖、香芋 条、蛋散、蔓越莓饼干、角仔等各 式新老年货,堆满了家里的一个 角落。记者刚到陈春霞家里,她 就热情地请记者品尝自己的手 艺。“现在城市里的居民都不自己 动手做这些东西了,但我自己还 是做的,一来我对做吃食很感兴 趣,其次是不放心两个孩子吃外 面的零食。亲戚、朋友、邻里们知 道我会做,都纷纷说让我帮忙做 些年货给他们。”这些大量的“订 单”让陈春霞一天忙到晚,但她乐 在其中。大女儿冷秀清说,妈妈 是小区里的“红人”。
说话间,快递到了,陈春霞下 楼去取了回来,因为近期上网买原 料的次数多了,在没拆封前她也不 知道包裹里是什么。“哦!是核桃, 正好用来做核桃花生芝麻味的牛 轧糖。”陈春霞的原材料来源比较 广,她会在网站上挑选核桃、棉花 糖,也会在市场细心挑选花生和芝 麻,在超市里购买奶粉、黄油。在 记者来访的这一天,她正好要做蔓 越莓口味的牛轧糖。
“首先要融化黄油,温度要低 一些,然后把棉花糖倒进来,温度 可以调高一些,要不断地翻动 ……”一边动手,陈春霞还一边向 记者解说。牛轧糖并不是河源传 统的年货,但由于现在人们经济水 平不断提高,口味也在变化,年货 的品种也在日益更新。
回忆起小时候过年时的情 景,陈春霞感慨道:“我们老家是 和平的,我爸爸很会做吃食,是家 里的大厨,那时候年货花样挺多 的。可能是看得多了,所以虽然 在结婚前也没自己动手做过,现 在倒是慢慢都会了。”她说,过去 是父母做给自己吃,现在自己也 长大成家了,轮到自己做年货孝敬父母了。
传统手艺要代代相传
刚走到刘东梅家所在的街道 上,一股股花生油炸粉面的香味就 袭面而来,带着红薯甜而不腻的味 道。刘东梅正在炸油果——这是 一道客家人传统的年货美食。“我 今天做的是加红薯的,较之原味的 更软糯,也不上火,适合老人、小孩 吃。”炸得金黄的油果从沸腾滚动 的油里浮了上来,令人垂涎欲滴, 几个路过的街坊也忍不住走进来 观看。
刘东梅是名个体户,在家里一 楼开了家特产零售店。进入腊月, 她在开店之余还抽时间出来制作 年货,“要给我父母家、姐姐家、哥 哥家,还有其他的亲戚朋友家,要 做好多哦。这些红薯是特意让我 哥哥从村里给我带过来的,他还住 在老家船塘。”在记者到访前,刘东 梅已经做好了水煮花生以及部分 油果,接下来她还准备晒红薯干、 做牛轧糖和芝麻花生糖。
“小时候啊,家里穷,所以过年 就只会做油果。很累,量上二十多 斤米,要做一整天。”对于小时候做 油果的经历,刘东梅并不觉得美 好,但如今她却自己主动接过了主 力的角色。她告诉记者,自己负责 做年货也有4 年时间了,“毕竟这 是家家户户过年都要有的,不然就 不像过年了,传统不能忘记,还是 要继续代代传下去的。”刘东梅说, 过去是父母做年货,现在是自己 做,将来还要教会自己的孩子做。
一锅锅热烫鲜亮的油果被捞 出来,沥干油,晾凉。在一大面盆 的面团剩下三分之一时,几个因 为做志愿而认识的朋友到来了, 他们是刘东梅邀请过来品尝新出 炉的油果的。大伙你一个我一个 的把剩余的面团捏成了形,没一 会儿就完成了工作。临走时,刘 东梅把油果装了盒,送给朋友们 当谢礼。
本报记者 谢素婵 杨容
上一篇:致敬!风雨守夜人
下一篇:十三载深耕河源 共筑城市人居梦想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