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在线订阅 | 汽车频道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专题报道 > 阅读新闻

变的是年味,不变的是人情味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年味

变的是年味,不变的是人情味

买年货、贴春联、祭祖先、吃年 夜饭、发压岁钱、放鞭炮、相互拜年, 这些都是春节的传统民俗,也是人 们心中默认的“年味”的重要标配。 年味是中国人复杂感情的融合与交 织,略显琐碎的仪式里传递着脉脉 温情。

时光飞逝,随着人们生活水平 的提高,过年的方式也发生了天翻 地覆的变化,人们对年味的理解也 在变,唯一不变的是心中过年的温 情,是过年的人情味。

50后:倒数计时盼过年

生于1953 年的叶招彬是东源 县义合镇人,与那个年代的许多人 一样,叶招彬家物质匮乏,一家6 口靠着父母砍柴伐竹的微薄收入 维持开销,只有过年的时候可以 吃到肉,而且兄弟姐妹4 个人每个 人只能分得一点点,那时候,他们 经常倒数计时盼过年,就为了能 吃上一点肉。


传统民俗“追龙”隆重而热闹,是不少河源市民心中的年味体现。(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陈仕平 摄

在叶招彬的记忆中,临近过 年,村里的每家每户都会着手开始 购置年货,其中,小孩子的新衣服 最让叶招彬兴奋,一年中,也只有 过年,他才能买上一件新衣服,平 常时候穿的都是缝缝补补的旧 衣。过年前,他买好了衣服藏在衣 柜里,有小伙伴来了,还要拿出来 给大家看。到了除夕,吃过年饭后 他早早洗好澡,迫不及待地换好新 装,与小伙伴穿着新衣,彼此炫耀, 好不骄傲。

说到家乡过年最重要的仪式, 莫过祭祀祖宗。每到年初一,叶 招彬所在的香溪村村民都会带着 一盘“三生”前往祠堂供奉祖先, 以祈求先祖保佑他们健康成长, 护佑宗族人丁兴旺。那会全村几 百人祭祀的浩荡场面,让叶招彬 记忆深刻,但到改革开放后,村里 人丁减少,虽然如今仍保留着祭 祖的传统,但场面早已不复以前 的隆重了。

说起热闹与隆重,少不了镇上 组织的舞狮、打拳等表演。农村平 时鲜有节目,年初二的舞狮队表 演,成了全村人唯一乐子。叶招彬 说,那会听着锣鼓震天、看着武术 争斗、狮王合舞,村民都会吆喝不 止,直到舞狮队离去,他们仍久久 不肯散去。

舞狮表演过后,就是亲戚邻里 间的往来拜年了,那会拜年的方式 也很特别,走亲戚不但要带礼,你 进门前还得放鞭炮,代表恭祝主人 家平安发财的寓意。而被拜访的 人就会给小孩子一个红包,通常是 一两毛,最多一块,叶招彬感叹说: “现在生活好了,从前的苦日子没 了,只不过,过年冷清得很,我时不 时仍会怀念那会过年的气氛。”

60后:孩子成了最大受益者

今年58 岁的谢先生谈起小时 候的年味记忆犹新,60 年代的河 源,居民生活并不富裕,家家户户 往往都会早早的省吃俭用几个月, 就为了过年时能置办些年货,即便 是大人不能添置一套新衣,也要为 孩子们添置一套。因此,谢先生和 弟弟妹妹们成了过年的最大受益 者,不仅可以吃平时难以吃到的 “美食”,还能脱下去年春节置办的 衣服,穿上新衣。

谢先生回忆,每逢过年,母亲都 会卸下一年的疲倦,在灶台上开始制 作只有过年才能吃上的美食,诸如油 果、炒花生、炒红薯干等。而自己则 会早早地为母亲找来用来干炒花生 和炒红薯干的沙,在为母亲烧火的同 时,他最大的乐趣就是和弟弟妹妹们 望着锅里的食物渐次成熟,咽下一口 一口嘴馋的唾液。母亲也会在制作 的过程中,教给孩子们制作的技巧, 油果什么成色起锅最好吃、沙的温度 大约到什么时候才能放入花生或红 薯干、花生与红薯干炒多久就不能再 往灶里送柴火……

到了过年的那一天,难得一闻的 肉香味从厨房飘入房子的每个角落, 过年的气氛达到了最高潮,一家人坐 在一起,忘记了生活的贫困与无奈, 只有大快朵颐的喜悦和对来年美好 生活的期待。谢先生说,现在新衣服 和美食在市面上随处可见,随时都能 买到,而母亲已然年迈,不见了当初 在灶台忙碌的身影,也没有了自己在 灶台前期待品尝的眼神。

70后:祭拜众神,祈福平安

生于70年代的邓梅香是广东潮州 人,19岁嫁到了河源。与五六十年代出 身的人相比,邓梅香没那么缺吃少穿, 但作为小孩子的她尤为喜欢过年的热 闹气氛,那会最开心不过的,就是掰着 手指头一天天算着过年这个大日子。

说到过年,自然离不开吃。在 邓梅香小时候,父母会煮一大锅卤 鸭蛋与鹅蛋,这是她最喜欢的美 食。自从离开家乡后,她年年会在 婆家做,一来是真喜欢,二来也能 感受到家乡的年味,以解思愁。

在潮汕地区,大家都非常敬畏 祖先及众神,所以在邓梅香的印象 中,过年总绕不开各种各样的祭拜 活动。从初一到初五都要拜各类 神,首要的是祖先、随后妈祖、伯公 等神明,都一一要拜。而这些祭祀 中,邓梅香印象特别深的就是年初 一的祭祖,那会整个村的人都会跪 拜在村上的祖宗堂前,几千人把礼 堂围得水泄不通,通过烧龙袍、衣服 等祭祀品以报答祖宗的庇护,祈求 新一年平安。大人在虔诚跪拜,小 孩子就显得无所禁忌了,穿上新衣 的小朋友们自然不甘“孤芳自赏”, 没呆一会就找同伴互相比对了。如 今想起来,邓梅香仍觉得饶有趣味。

在邓梅香的老家,许多人都会 舞龙,伴着震天的炮竹,众人随着龙 跟着绣球做各种动作,不断地展示 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以 这种方式祈求平安和丰收。邓梅香 说,那会舞龙总能吸引全镇的人都 出来看,街边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80后:年味从“洗邋遢”开始

一提起过年,当了母亲的80 后 潘瑜最头痛的是大扫除。今年,她 早早请来钟点工,把小孩送到家婆 那里,自己在一旁当“顾问”,家里 焕然一新,可以过个清闲年。然 而,谈起童年时期的大扫除,潘瑜 言辞中都是怀念。

潘瑜老家在东源县一个乡村, 90 年代是她上小学的时光,那时 候,一放寒假,孩子们理所当然成 了大人们的帮手,除了干农活,寒 假里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大扫 除。“记忆中,大扫除都是在阳光明 媚的日子,几乎左邻右舍都在那几 天。”潘瑜说,大扫除的日子可欢快 了,是小孩子们一年中最愿意干活 的时候。一家人早早起床,把被单 洗了,在晒场上搭两把椅子晒被 褥,家里的桌子椅子,全部搬到河 边清洗,在那里,小伙伴们边洗边 玩,往往几张桌子能洗一个早上。 忙活了一个上午,午饭后,小伙伴 们躺在晒得暖洋洋的被子上,晒太 阳,打滚,欢笑……

大扫除一般一天完成不了,而 油漆门窗是最后的环节,潘瑜笑着 说,最好玩的就是油漆前,爸爸会 用旧的报纸给自己做个高高的大 帽子戴在头上,就像是饭店里的高 级厨师一样,那个独特造型总是让 人忍俊不禁。“我其实也帮不了什 么忙,但也会戴个‘帽子’,跟在父 母后面指指这里指指那里,跑着玩 儿,一家人能聚在一起,一块忙碌, 一起为新年准备,那热火朝天的场 面,很有过年的感觉。”潘瑜有点怀 念那时候的大扫除。

成了家,生了娃,家务事成了 潘瑜想甩开的包袱,以前一家人齐 心合力完成的岁末大扫除逐渐变 成由钟点工代劳,“小孩子不仅没 有参与,连看都没得看,因为那两 天,我会把他送到家婆那里去,省 得帮倒忙。”对比起自己小时候的 大扫除,潘瑜这样说。

90后:电视机前看春晚、炮仗声中追喜龙

90 年代,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 和河源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电视 已经成为了许多农村家庭的“标 配”,刘丹家也在1994 年迎来了属 于她们家的第一台电视。再也不 用去别人家蹭电视看的家人,迎来 了属于她们一家人的春晚。嗑着 红瓜子,吃着各类糖果,一家人围 坐在电视机前,看着精彩的演出, 欢声笑语溢出了房间。

在东源县上莞镇,大年初一才 是真正的春节,天未亮,家家择吉 时放鞭炮开门,全家起床后,晚辈 要给长辈拜年,然后用碟盘装点 瓜子、花生等小吃,倒点甜米酒, 大家坐在一起吃早点。整个正月 里,刘丹最开心的莫过于追龙了, 因为每到追龙的时候,刘丹就会 和邻居孩子一起,肆无忌惮地拿 着压岁钱到附近的小店买很多炮 仗,跟着追龙的队伍后面不亦乐 乎地放着炮仗。等追龙的队伍路 过自家门口时,刘丹也会将摔炮 偷偷铺放在门前的路上,人群经 过的时候,踩在摔炮上,一踩一个 响。随着刘丹的长大和家人的搬 离,上莞的追龙仍在继续,刘丹依 旧会回老家过节和追龙,寻找儿时 的兴奋与幸福。

本报记者 郑婷影 彭茂洋 刘世铭

 



相关热词搜索:年味 人情味


上一篇:每一件礼物,都是爱的“惦念”
下一篇:一路温情一路爱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