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专题报道 > 阅读新闻

慧眼识“骏马”,筑梦创业人

慧眼识“骏马”,筑梦创业人

孵化基地,让企业涅槃重生

位于河源市高新区内的广东竹一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厂房内,工人们正在搭建一座由竹板、竹工艺品构成的木屋样板房。仅仅不到半年的时间,该公司在我市创业孵化基地的帮助下,成功“落地”河源。


邱杵华(右)介绍研究院情况。

一个企业的筹办,抑或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都如同一颗希望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一样,需要阳光和雨露。孵化器、众创空间对创业、创新企业而言,就如同阳光和雨露一样,可以为企业成长、转型提供研发、生产和资本的服务条件和指导,以降低企业的创业风险,提高企业成活率,让创业者向阳茁壮发展。

去年,我市实现科技企业孵化器累计7家、众创空间累计12家,全市可使用孵化面积11.8万平方米,在孵企业305家。在这其中,也有一群创业的筑梦者,他们用专业的手段、敏锐的洞察力助力产业转型,为企业“把脉”,成为企业转型重生的“及时雨”。

空投千万元,是成泡沫还是涅槃重生?

引“良药”谋变,助投资展新颜

河源拥有优渥的自然资源和交通条件,这给城市带来了良好的营商环境,来自广西的宣恩玉便是众多被吸引的商人之一。“来河源后,我就深深地被河源的水质所吸引,因为水质是一家食品企业的根基,水质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产品的质量,于是我决定在这里投资,创立了河源市百美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美食品)。”宣恩玉这样告诉记者。

然而,创业的路,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宣恩玉决定生产的产品——香蕉醋属于国内外首创,没有技术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即便是宣恩玉与丈夫在小剂量实验中取得了成功,但在批量试生产时,由于与实验环境的差异,生产出来的产品很快便变质,根本无法食用。在两年的研发中,夫妻俩总共耗费了上千万元,这可急坏了他们。

2016年初,在夫妻俩愁眉紧锁的时候,宣恩玉机缘巧合之下接触到了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并加入了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内的国家级孵化器——河源市创业孵化基地。面对百美食品这样的窘境,河源市创业孵化基地积极协调广东工业大学食品药品系的十几位专家教授,进驻企业。经过专家教授一个多月的钻研,百美食品先后解决了香蕉醋的酸度、提纯、灭菌、储存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成功实现了量产,并于当年4月,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便将产品推向了市场。“真的很感谢孵化基地,从企业的产品生产、经营管理,再到品牌建设和资金支持,都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这是其他地区的孵化器提供不了的优质、免费服务。”宣恩玉说。

摸清模式,才能明白企业所需

一步一脚印,坚实科技孵化步伐

百美食品,只是河源市创业孵化基地助力企业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而这其中的关键性人物是邱杵华,这是他接手的一个较为典型的案例。

尽管自己是“85后”,但邱杵华已是河源市创业孵化基地院长助理、创业部部长。在别人眼中,他的工作很体面,但其中的心酸却只有邱杵华自己懂。2014年,刚开始加入孵化基地,邱杵华对孵化器的了解近乎为零,专业知识水平欠缺、与职能部门和企业沟通不顺畅、经验不足办事效率低等,成了他从业后的难题。


广工大研究院位于市高新区。

提升自我,是邱杵华踏入孵化基地后踏出的重要一步。之后,他通过网络自学、培训班、请教专业人员等渠道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在每次与企业对接前,他都要认真做好资料的查阅与准备,一点一点地在实践中摸索办法。做每项工作,邱杵华都有个习惯,那就是给自己制订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工作后都要及时总结与反思,以此来提高工作效率。

从家里到市高新区上班,至少要40分钟车程,邱杵华每天早上七点便出门。如今,他负责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的日常工作,从创业意向的收集、创业人才的发掘培养,到创业企业的培育,再到每天深入创业企业了解和解决困难,他都应对自如。每日的早出晚归,每日的辛勤工作,对于收获,邱杵华有着自己的看法:“有挑战更会有机遇,既会滴下辛勤的汗水,也有望迎来丰收场景。

培育一方创业优质沃土

解决难题做好创业保姆

对邱杵华来说,做好创业企业的保姆,就是实现自身价值的最佳途径,也是身体力行为河源经济发展增添新活力的最好方式。在邱杵华的眼里,孵化基地内包括宣恩玉夫妇在内的成功案例都不是偶然的:“宣恩玉夫妻的坚持让我最感动,这也是他们成功的基石。而我们只是做了一个孵化基地应该做的事情,那就是为企业排忧解难,最大程度上给与企业创新创业的便利,让企业少走弯路。”

项目是否有发展的潜在能力,是否能够成为提升当地经济能力的一匹“千里马”,除了外在的营商环境外,还需要一群“伯乐”,而科技孵化基地的专家、教授团队,正是“伯乐”,他们用独有的判断、见解与科学的方法,解决了“好项目缺钱”“好技术难转移”等难题,激活着河源大地经济的萌芽。“企业入孵后,抛开一切繁琐的事,比如跑手续、申报项目等,只需要专心搞研究搞产品,再不用单打独斗,而是大家共同扶植培育。”邱杵华这样介绍。

另一个典型的案例,也正好验证邱杵华的说法。以生产竹建筑、竹家居、竹工艺品等新兴产品于一体的广东竹一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在邱杵华团队的努力下,该公司从落地(今年1月厂房建设)市高新区到试产(今年3月),单从竹盖生产来讲,车间一个月就生产了80万件产品。而企业办理手续的时间比在广深地区缩短半年时间,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了效益。

截至目前,河源广工大研究院已累计孵化企业118家,其中15家孵化企业成功挂牌新四板。这些企业分布在电子信息、智能家居、软件开发、农副产品销售加工、生物科技、电子商务等多个领域。据介绍,河源广工大研究院在孵企业方面累计申报知识产权达302件。

科技插上资本的翅膀腾飞

掀起“双创”发展新风潮

近年来,我市经济形势面临着新机遇与挑战,站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东北部核心城市、建设“两个河源”新起点上,河源需要着力于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使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稳中有升。

当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国家战略,全国掀起了创业创新的风潮。来自市科技局的数据显示:仅2017年,我市实现科技企业孵化器累计7家、众创空间累计12家,其中2017年新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众创空间2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众创空间8家。全市可使用孵化面积11.8万平方米,在孵企业305家。

当今时代,谁抓住了创新与人才,谁就牵住了发展的“牛鼻子”,科技创新、创业孵化作为企业发展的“摇篮”,解决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结构转型、经济发展后劲三大问题,着力发展新兴产业,为新常态下市域经济发展、建设“两个河源”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本报记者 吴奕镇 彭茂洋 杨志奇

 



相关热词搜索:创业人 骏马 慧眼


上一篇:今年全市将有24417名考生参加高考
下一篇:市民办理公积金业务更便捷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