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在线订阅 | 汽车频道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专题报道 > 阅读新闻

瞄准全域新标杆,深耕旅游新名片 留住游客,他们在特色上下功夫


景致优美的万绿谷风景区。

作为现代都市人乡愁情结的“触发点”,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结合后,让越来越多游客与驴友在河源客家乡村的传统文化和东江、万绿湖的生态文化中浸润,濡染上一种超脱的精神,留下一份忘返的情怀。

作为旅游城市,河源兼具丰富多元的客家传统文化资源与优越的生态旅游发展条件。“生态”“客家风”也成为了河源旅游“十三五”规划中重点发展的关键词,围绕东江旅游产业发展带和万绿湖生态旅游发展圈,河源坚定实施双轮驱动,实现了旅游产品由单一的观光游览型,向观光游览、客家文化体验与休闲度假相结合的复合型全域旅游产品的转变,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半路出家摸石过河,付诸血汗换来成果

万绿湖绿水碧波,岛屿星罗棋布,旅游条件得天独厚。在河源全力推进全域旅游的过程中,万绿湖畔的万绿谷成了河源旅游业快速发展背景下的一个显著成果。

说起万绿谷的开发,很多人可能不相信,该景区开发的主创团队竟是4名做水电站工程的人员。2003年之前,魏志华等人在东源县回龙镇东星村经营一座小水电站,饱览万绿湖优美风光的他,萌生了在该村开发景区的想法。经过考察,魏志华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便与何松茂、曾锋、赵伟彬组成了开发团队。

2003年,万绿谷项目正式落地东星村。景区如何开发?开发什么?为了积累经验,何松茂随团队到市区及惠州等周边城市景区考察,每到一处,他们总要拿着本子将好的经验记录下来。回到河源后,又要整理资料,将适合发展的元素定位融入到万绿谷中。

景区开发与建设对魏志华等人而言,简直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段时间的付出后,他们终于熟悉了行业门路,2007年,万绿谷景区终于开业迎客。

东星村距离市区只有约30公里,但连绵的山脉与蜿蜒盘旋的山间小道,让这里显得有些“与世隔绝”,景区及游客的到来也引来了村民们的“关注”。据何松茂介绍,景区初开放时,村民的“热情”让不少游客觉得有些不自在。加上万绿谷景区建设规划并未设置围墙,时有村民夏夜赤膊坐在景区草坪上乘凉。“说也不好,不说也不好,景区很为难。”几天的讨论、思考之后,团队成员终于拍板——引导村民,让村民理解景区开发会给大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这样才能让村民信任景区,配合景区。于是,何松茂白天在景区上班,晚上就带着同事们随村干部到村民家里唠家常。为了消除村民与景区合作的顾虑,团队成员还特地包车带着村民四处游玩,让他们了解景区与村民合作的模式,打消大家的顾虑。几经周折一段时间后,村民的思想通了,景区营业也顺了。


何松茂(右2)与赵伟彬(右1)介绍景区情况。

成绩单背后,隐藏着辛酸与汗水

数据显示,2017年,我市旅游经济大幅度提升,全市接待入市游客达3201.0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72.8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2.1%和14.8%。其中,万绿谷在去年接待游客数量已达21万人次,该数据是自景区开业后10年间的最高峰,接待数量从2008年的3万人次/年,实现了游客数量年均增长15%的速度。

华丽的成绩背后,却隐含着旅游人背后的辛酸。万绿谷景区开发之初,人手紧缺,尤其是旅游人才的不足,给经营带来了许多挑战。“我自己是做工程出身的,学历也低,转型做旅游完全没有经验,一切都是从头开始。”何松茂告诉记者,为了能服务好游客,自己一口气买了10多本专业书籍,每年报名参加专业培训,同时积极拜访旅行社与导游及业内人士,与他们交流学习经验。

“尽管收获了很多经验,但工作时仍有些力不从心。”何松茂说,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他发现游客其实才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与游客多交流才能真正了解游客需求。2010年,一个来自广州的旅行团在前来万绿谷的途中,由于堵车加上山路曲折,部分游客出现晕车呕吐现象,晚上近8时才抵达,大家抱怨不断,这给当时正在前台做交接工作的何松茂很大压力。第二天一早,何松茂以游客的身份与这些来自广州的游客攀谈,了解游客在来景区途中的不满,收集游客最中肯的意见,并针对游客反映的问题,优化服务。很快,在景区工作人员的周到细心服务下,这群游客改变了刚来时的心态。

和何松茂有同样心态的还包括团队的曾峰。随着网络的发展和营销方式的变化,传统的推广宣传形式已无法满足当下旅游的发展,负责景区营销的曾峰也遇到了瓶颈期。曾峰每天醒来思考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增加客源,如何带动旅游。怎样打破瓶颈与沉默?曾峰多次外出考察、学习,并前往广深、东莞、惠州等地景区“取经”。“每个企业或者个人在职业中都会遇到瓶颈期,旅游产业日新月异,都是随客人的口味在变化,这就迫使我们去创新思路、扩展想法。”曾峰这样说。

打造特色旅游文化,留住游客的脚步

去年,我市在推进全域旅游格局工作中取得新进展,旅游品牌企业不断增加:3A以上景区增加到11家,省级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共两个,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两个,国家、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镇、村13个,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29家。目前,全市有10个省、市重点旅游项目完成投资近20万元。

“万绿谷离市区比较偏远,前有野趣沟、桂山,后有万绿湖这些响当当的旅游品牌,对于我们这个新兴品牌来说,的确有很大的压力。”何松茂说,为了让项目能吸引住游客,把游客留下来,他和创业团队四处考察,最终决定把文化与民俗旅游作为万绿谷的主打思路,注重客家传统文化内涵、融入客家围屋风格元素、回归客家自然风格的“百子围”客家围屋酒店等建筑也应运而生。

随着游客的增加,万绿谷并没有停止优化发展的脚步,不仅在景区内开辟出田园菜地、牧场、稻田、干塘抓鱼、摸虾等极富农家特色的游玩项目,以满足城市游客对田园生活的需求,也开发出打渔文化节、土匪窝探秘探险等品牌文化旅游项目。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和质量在给万绿谷带来持续发展生命力的同时,也使万绿谷品牌形象得以更好地塑造,实现了游客数量及旅游效益的高增长。在与周围差异化发展的同时,在服务上,万绿谷也进行了创新,“先看房,满意再订房”就是万绿谷服务创新的一个缩影。

从景区最初的单一定位,到旅游产品融入乡村、都市等元素后的多方位发展,再到形成全域发展格局的旅游经济,这不仅仅是万绿谷发展的路径,也是我市近年来多数景区发展的模式。2017年,我市以万绿生态旅游产业园为主战场,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在拉动经济大幅增长的同时,增强民生消费、重大投资、精准扶贫等促进作用,让旅游经济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当下,河源正在抢抓粤港澳大湾区机遇和“两个河源”建设时机,积极落实旅游供给侧改革、以“一带一圈”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推动乡村旅游、读书旅游发展,助力河源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休闲旅游重要承载区。

本报记者 吴奕镇 彭茂洋 杨志奇



相关热词搜索:标杆 名片


上一篇:俯瞰福建石狮 感受别样之美
下一篇:百年仁风亭,何时再现奉茶盛景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