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越来越好了,日子越来越美了 40 年间住房变迁见证幸福生活
房子,作为每个人生活的栖息地、起居室,是人们茶余饭后常常讨论的问题。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市民的住宅和人居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过去住宅普遍空间狭窄,舒适度不高,到住房越来越大,配套设施越来越齐全,人们已然从过去“我想拥有一个家”的思想观念转变成为“我想要一个舒适的家”。
起夜接漏雨的瓦房时代
家住市区全民健身广场附近的郑学奎年已花甲,仍精气神十足。面对记者的采访,他的记忆一下子跳跃到40年前自己所居住的小山村——东源县黄田镇坑口村。在坑口村,一栋“上三下三”的客家围屋里,里面住着3户人家。“你见过现在保留的客家围屋吗?墙是用黄泥坯砌成的,房顶是用木头架起来的,盖了一层灰色的瓦片。走进去,房间采光度差,狭窄的房间里,放置了一张床、一张桌子,一遇到刮风下雨,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在半夜,一家子都要找锅碗瓢盆接漏雨……这就是我们那个年代关于住房的真实写照。”郑学奎这样对记者说。
据郑学奎回忆,改革开放以前,由于经济条件差,农村住房十分紧张,有些家庭甚至是5口人住一间房。那时,郑学奎还算幸运,有属于自己的一间独立卧室,而他的卧室隔壁就是关牛的屋子,“晚上睡觉如果不关房门,牛栏又几天没清理,味道能把人从睡梦中熏醒。居住环境太差了,就连上厕所都要跑到房子外二三十米远的茅寮解决,所以一到夜晚,大家都提个木桶放在房间内解决。”
“那时候,很多人都吃不饱,穿不暖,就更不敢想房子要住多好了。”对于那个年代,郑学奎觉得用贫穷、荒凉、饥饿这几个词语来形容也不为过。
对于那段岁月,郑学奎的妻子也很有感触,“那时跟他结婚,第一次上他家还要坐船。河里芒草长得十分高,坐在船上要一直东躲西闪,以防芒草割伤自己。下了船,还要走好长一段黄泥路才到他家。当时我一看,整座山就他家一栋房子,静得让人有点心慌。”她说,结婚前,自己是在镇上居住的,住的同样是黄泥墙瓦房,但至少周围的房子会多一些。
简易的自建房时代
一直到1987年,郑学奎当兵后回家探亲,在东源县曾田镇买了一块地,建起了他的第一栋房子。
“我的第一栋房子从买地皮到建好,大概花了8000块钱。”郑学奎依然清楚地记得,第一栋房子算是平房,建了一层半,总共有3个房间、1个厅、1个厨房。当时,房子的墙体是用沙石垒出来的,十分粗糙,室内简单地抹上石灰,他还请当地的木匠打了几件样式简单的家具,摆在家里面。这样一栋在现在看来十分简陋的房子,在当时让很多村民羡慕不已。
因为房子建在镇上,靠近公路,车来车往,这比郑学奎在村里居住的房子热闹很多,偶尔有战友路过,可以进来喝杯茶叙叙旧。郑学奎说,平房房间还是有点少,逢年过节有亲朋好友来拜访时,大家就要打地铺。
1990年,市区朱门亭片区的住房开始规划,居住的人比较集中,考虑到自家孩子上学,郑学奎在朱门亭买了地皮建了一栋两层半的新房,一家也从曾田镇搬到市区。郑学奎说,上世纪90年代河源的地皮算是白菜价,一块80多平方米的地皮加建好房子只需十万元左右。
高端上档次的洋房时代
随着时间慢慢迁移,河源发展越来越好,市民也从自建房搬到了舒适的商品楼、别墅区。
“改革开放后,大家的生活观念在逐渐改变,以前的住房盖上三四层就已经很高了,但是现在,楼房越来越多,楼层也越建越高了,大家都追求居住环境优越,房子要高端大气上档次,结构合理、物业服务周到。”郑学奎开心地说。
2014年,郑学奎跑了市区十几个新楼盘后,最后决定在靠近市区全民健身广场的地方买房子。“当时看了售楼处给的楼书,又看了很多样板房,综合考虑楼盘周围的配套设施,才订了靠近健身广场这个地方的楼盘,毕竟这里离学校、购物广场、医院、菜市场都不远,而且楼盘内的环境设施也不错。”房子交付后,郑学奎找了室内装饰公司设计了图样,根据图样装修,大概花了一年的时间。如今的新家,地板和墙体贴上了瓷砖,天花板吊顶,配上订制的红木家私和精美实用的家电,显得十分美观大方。看着小外孙在新家跑来跑去,满足和喜悦涌上郑学奎的心头。
“现在国家政策好,很多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也买了房,自己付一部分,其余的银行按揭贷款,也很方便。”郑学奎说,改革开放40年来,从居者忧其屋到居者有其屋,再到居者优其屋,市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居住条件是越来越好了。
见习记者吴文婷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