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大菜园”对接深圳“大餐桌” “供应链+”助力我市脱贫攻坚
本报讯 记者 张涛 通讯员 彭志通 袁定央 前日,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召开“供应链+”脱贫攻坚战略签约暨怡亚通惠民富农振兴城乡经济38000战略河源启动会。深河扶贫服务中心与深圳市怡亚通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现场进行了战略合作签约。
这是我市推进消费扶贫的重大创新举措,“供应链+”脱贫攻坚有助于加强政企联动,推动我市品牌商品下行,助力河源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产品主要生产和供应基地,帮助河源扶贫产品、优质农产品销往全国乃至世界,解决贫困户增产难增收的难题。
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0.88万
就在“供应链+”签约之际,记者从河源市叶鲜生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了解到,该公司又一批优质蔬菜从省定贫困村紫金瓦溪四联村的蔬菜基地发往深圳,走上深圳市民的餐桌。自去年6月正式产出第一批有机蔬菜以来,该基地每个月供应5000公斤蔬菜给深圳供电局饭堂。深圳供电局下属领康达公司每年还从基地采购12万斤有机蔬菜,年采购金额约70万元。
河源市叶鲜生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说,目前,四联村蔬菜基地除贝贝南瓜外,还种植了丝瓜、白菜、水果玉米等20余种蔬果产品,主要供应深圳及河源两地。作为深圳供电局帮扶四联村的扶贫产业,蔬菜基地每年可以给四联村分红至少12万元,成为村集体的核心支柱产业,并为2名贫困户提供工作岗位,稳定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作为广东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我市也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典型地区。新时期精准扶贫以来,全市投入产业扶贫资金14.48亿元,带动贫困户2.1万户、8.35万人,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0.88万个,平均每户增收5632元,已初步建成东源板栗、柠檬、紫金茶叶、连平樱嘴桃、龙川油茶、和平猕猴桃等名优特产。
“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穷山荒山,可以变成“金山银山”;山货土货,其实都是抢手货;消费发力,让山货土货“走出深山”!记者了解到,按照总部经济思路,我市借助“互联网+”、区块链技术和现代物流,紧密联系贫困户、扶贫产业基地、合作社(协会)等,统一扶贫产品标准,提升扶贫产品档次,积极把河源扶贫产品推向粤港澳市场(重点是深圳市场),形成扶贫产品产供销一条龙、线上线下结合的新型网状化扶贫产业园。
今年上半年,我市围绕“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激发全社会参与消费扶贫的积极性,拓宽扶贫产品的销售渠道,提升扶贫产品供应水平和质量”的目标,有效打通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制约消费扶贫的痛点、难点和堵点。全市已累计建设92个电商扶贫示范村,将河源农产品直接推送至全国各地和港澳地区,还选送18家扶贫农业龙头企业进驻中国扶贫网(广东馆),累计实现销售额234万元;选送21家扶贫农业龙头企业进驻广东扶贫网(唯品会),累计实现销售额154万元。
“供应链+”脱贫攻坚全面启
据测算,深圳有1500万以上常住人口,平均每天消耗蔬菜水果9400多吨,肉、蛋和水产品6100多吨,口粮5480吨,消费需求旺盛,而我市又是穗深港澳重要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和供应基地,建立通畅的产销对接渠道,推动河源的“大农田”“大菜园”连接上深圳的“大餐桌”,让深圳消费者能更方便地购买到河源农产品,可以有效促成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供应链+”脱贫攻坚就是一种有力探索。作为中国最大的供应链综合商业平台,深圳市怡亚通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具有完善的“供应链+”生态资源,将发挥其在技术、物流、资金等方面的优势,更深入推进河源消费扶贫。该公司负责人表示,将采取“供应链+互联网+智能零售+连锁加盟+营销联盟”模式,全力构建新型流通网络,实现“一县一中心,一镇一品,一村一店”工程,促进城乡双向高效流通,实现扁平化、共享化、去中心化的新流通变革,推动我市脱贫攻坚。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