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有了“充电宝”“晒着太阳”奔富路 光伏产业成我市脱贫攻坚重要产业
“别小看楼顶上这些‘蓝板板’,它发出的电并网后每年能换来数千元的收入,这真是政府给我们送来的‘铁饭碗’,脱贫致富有奔头了。”3日,在紫金县敬梓镇敬老院,敬梓镇正联村党支部书记廖志凡高兴地说。他嘴里所说的“蓝板板”,是指安装在敬老院屋顶光伏扶贫项目中的太阳能电池板。截至今年7月,这些“蓝板板”已发电59800度,收益38660元,参与贫困户人均增收420元。接下来,该村还拟投资建设第三期的光伏发电,预计功率为40KW的,带来效益约3万多元。
我市高度重视光伏扶贫工作,作为贫困户持续增收、精准脱贫的一项重要举措,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大力推进,已取得了较好成效。9日,记者从市扶贫工作局了解到,自实施精准扶贫以来,全市已建设村级光伏扶贫电站301座,装机容量21398KW,投资总额17293万元,据6月30日的统计数字显示,共发电3304万千瓦时,结算电费632万元,发放补贴143.6万元。
龙川工业园区厂区屋顶的光伏发电成了一道亮丽风景线。
村级扶贫电站涌现
目前,河源市光伏扶贫工作有序推进,一批光伏扶贫电站顺利建成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显著成效。受益的不仅仅是正联村的贫困户,龙川县佗城镇亨渡村、佳派村也是如此。在南网超高压输电公司帮扶下,亨渡村充分利用河道两岸,建设总投资298.594万元、总装机容量475.2千瓦的分布式光伏扶贫电站。该电站于2019年5月1日并网发电,截至8月30日,4个月已发电15.8146万度。而佳派村早在2017年就享受了光伏发电的甜头。在省工信厅帮扶下,佳派村以“渔光互补”的综合利用模式,建设总投资823万元、总装机容量1000千瓦的分布式光伏扶贫电站。该电站于2017年9月29日并网发电,截至2019年7月31日,21个月已发电200万度,获益颇多。
创新项目选址解决用地问题
我市积极创新项目选址方式,充分利用在溪流河面、建筑屋面建设光伏发电,创造性地推行“渔光互补”“鸽光互补”“农光互补”等模式,既不影响原产业的发展,也不影响光伏电站的发电,而且解决了光伏电站建设用地问题,实现了“1+1>2”的效果。
作为全市“渔光互补”光伏扶贫项目中的佼佼者,佳派村光伏扶贫电站以村集体所有的占地约20亩百寿塘鱼塘为基础,采用“渔光互补”方式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同时兼顾了鱼塘原有养殖功能。项目总投资813万元,2018年总发电量为120万度,除运营维护成本外,年收益超过80万元,贫困人口人均收入约1000元。龙川县岩镇山池村光伏发电站选择溪面宽且直、采光好、距居民住宅稍远的地点建设光伏扶贫电站,总装机容量360KW,已全面并网发电,年总收入达35万元以上,村集体每年可增加10万元以上的收入,贫困户每年每人分红550元以上,经济效益明显。
县级光伏项目异军突起
除家庭式户用光伏电站、村级光伏电站外,龙川县还建立了县级光伏电站,统筹安排5500万元产业资金,利用工业园区内7个不同企业的数十个厂房屋顶建设光伏电站,建成发电后,除开必要的运维费用,发放到贫困户的收益不低于385万元/年,发展园区绿色经济、循环经济。
紫金县义容镇政府以创建省级“光伏产业扶贫示范小镇”为契机,采取“政府+贫困户+龙头企业”的运营模式,统筹全镇288户贫困户抱团、联建,仅今年上半年就获得企业分红100多万元。目前,义容等镇正在进行“农光互补、鸽光互补、光伏路灯、光伏水泵农业灌溉、光伏大数据饮水项目、共享农庄”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市扶贫工作局提供的数字显示,今年4月录入“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备案,我市村级光伏扶贫建设规模总容量13229.66千瓦,总投资9507.57万元,其中政府出资8119.8万元,总发电量为1274.03万千瓦时,结算电费455.23万元,带动贫困户3088户增收,年均到户收益约1474元,大部分村级光伏扶贫电站产权属于村集体所有。
本报记者 张涛 通讯员 袁定央 钟蔚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