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生态鸡“唱响”粤港澳大湾区 助力贫困户脱贫增收
近年来,东源、龙川、紫金、连平、江东新区等地一些山区农村野外放养的生态鸡以其肉质好、营养价值高而深受市民青睐。鸡唱声声,点燃了脱贫的希望。中秋刚过,江东新区古竹双坑村阳光灿烂,远处青山似黛,贫困户张桂强端着鸡食走进靠山边的养鸡场,嘴里发出“咕咕”声召唤在树丛里觅食的土鸡。顿时,一大群鸡从草丛里冒出来,围在他身边“咕咕”地叫着,抢着要食吃。这“咕咕”声,宛如一曲致富歌,听得他心都醉了。
记者16日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为加快发展草食畜牧业,提高我市养殖安全水平和特色优质畜产品竞争力,今年我市提出了要实现年出栏家禽3410万羽的目标。记者了解到,仅连平县片区的九连山生态鸡养鸡场平均每天可销往粤港澳大湾区超过1000只鸡,旺季每天销售可超过2000只。
双坑土鸡俏销湾区,贫困户张桂强笑逐颜开。
鸡唱声声人心醉
无鸡不成宴,作为东江流域的客家人,对鸡的喜爱已渗透到血液之中,但客家菜讲究食材一定要地道够“土”。深圳广电集团驻古竹双坑村扶贫工作队经过认真调研后认为,双坑村养鸡销售的历史已有上百年,养鸡可以作为贫困户脱贫增收的重点产业来发展。为了帮助村里的贫困户脱贫,驻村工作队联合阿凡提种养农民合作社一起为贫困户购买并发放鸡苗,并由合作社提供统一的技术支持和销售,村民逐渐走上养鸡致富的道路。如今,“双坑土鸡”定点供应粤港澳大湾区,跟多家公司签订销售协议,目前供不应求,2018年双坑村养殖户的纯利润已经超过千万元。
就拿张桂强一家来说,他以前身体不好,经常生病,更无心照看鸡,生活一度陷入困顿。在工作队的帮扶下,他通过养鸡赚到钱,心情也开朗了许多,养鸡越养越有劲,越养越多,由过去年销售不足20只发展到目前年销售近200只。“感谢工作队帮扶,一家人的生活慢慢‘站’起来了。”张桂强说,以前养鸡卖不出去,如今在工作队和合作社的帮扶下,鸡不愁销,真好!
科技特派员协助养鸡
与双坑村不一样,东源县黄村镇三洞村的贫困户,如今人人都是村养鸡场的“股东”,养鸡场的分红逐年递增,让贫困户都乐开了怀。作为省定贫困村,三洞村农业基础设施较差,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省科技厅的帮扶下,扶贫工作队投入35万元,建成了1600多平方米的标准养鸡场,采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帮扶模式,帮助村民脱贫致富。2017年,冯作舒以省科技特派员的身份来到三洞村,为当地农户提供科技服务,协助养鸡。
“每次购进新鸡苗时,他就住在村里全程给予养殖技术指导,每年驻村4个月以上,为当地农户提供科技服务。”三洞村驻村第一书记许志农说,冯作舒每天都要骑摩托车走山路到养鸡场好几趟,亲自喂养小鸡,仔细观察记录其生长状况,并手把手地教农户养鸡,确保贫困户能学以致用。对比普通养殖场92%的鸡苗成活率,三洞村的胡须鸡成活率达95%。高品质的商品鸡自然不缺市场,该村饲养的胡须鸡销往广州等地,周边的村民也会慕名前来购买。目前,胡须鸡已成为当地贫困户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近几年总产值超200万元,每年纯利30余万元。
佩戴“身份证”走俏大湾区
在连平三角镇有一种九连山生态鸡,如今已是佩戴“身份证”,飞出“山窝窝”,飞向粤港澳大湾区市民餐桌。
日前,记者在当地养殖基地看到,鸡场里每只鸡脚上都佩戴了二维码脚环,外地游客或顾客可通过扫描每只走地鸡双脚绑定的微信二维码,查看鸡的养殖企业、养殖地点、饲养方式、生产周期、防疫记录等,吃到放心食品。
据广东创越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黄建东介绍,这是该公司自行研发的溯源系统,在每只鸡的脚上安装“身份证”,详细记录走地鸡的生长环节。该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形式,目前已在连平县忠信镇、源城区埔前镇、龙川县佗城镇、紫金县龙窝镇等中心镇建立养殖基地。
打造绿色生态品牌,给河源优质农产品贴上河源地理标识,让河源农产品成为市场上优质产品的代名词。市扶贫工作局相关人士认为,要形成扶贫农产品品牌化销售模式,形成市场化产销对接,探索以市场化配置实现精准扶贫,进而形成稳定长效发展。“双坑土鸡”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成功注册了“双坑土鸡”品牌后,该村一直坚持原味食材理念,规范农户养殖标准,打通冷链配送、物流和销售渠道,让好食材走入更多粤港澳大湾区家庭。
本报记者 张涛 通讯员 彭志通 袁定央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