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貌换新颜 村民笑开怀 灾后重建让龙川县贝岭镇米贝村村民踏上幸福路
夜幕降临后的冬天,龙川县贝岭镇米贝村气温有点偏低,但挡不住大妈们驿动的心。19时,音乐响起,大妈们在安置小区米贝新村门口的文化广场开始翩翩起舞。灯火辉煌下的米贝村,不时传出欢歌笑语。
与2019年水灾发生前相比,如今的米贝村多了一份生机,这份生机源自各级部门一年多来对灾区灾后重建的付出,更离不开当地群众的共同努力。16日至17日,记者走进米贝村回访,通过看变化、听心声、说发展,感受当地家园重建成果,体会村民们住有所居的幸福。
住进新房,日子越过越红火
走进米贝新村小区C栋902房里,户主袁小委带着记者在自己的这套房子里走了一圈,眉飞色舞地讲述着住进新房后的生活。
在去年“6·10”“6·12”洪灾中,袁小委家里的房子被水冲毁,成为当地全倒户。今年6月12日,龙川县贝岭镇米贝村灾后房屋重建安置小区(米贝新村)正式交房,袁小委等当地50多户安置户集中在这一天迁入新居,开启新的生活。
“有了家,也就有了新奔头”。正如不少搬迁户口中所说的一样,他们开启了新的生活。几年前,办起村级电商服务中心的袁小委把电商服务中心搬到了米贝新村一楼的门店,与妻子专门在小区内售卖蜂蜜、黄酒、香菇等土特产,这些产品通过物流卖到各地。两人还兼职做小区物管人员,一人家的生活过得有声有色。
从米贝新村一楼的门店望去,映入眼帘的是米贝新村文化广场,这里已成了村里人开展文娱活动的好场所。广场内筑一个高约60公分的大舞台,65岁的村民李如砚就是这个舞台的“女主角”之一。自广场随小区修成后,每天晚上,李如砚都会跟大妈们相约跳广场舞。过去一到傍晚家家户户紧闭家门,村民生活枯燥无味的现象已不再,在灯光下,在音乐中,米贝村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新寄托。
灾后重建中,村里环境得到美化靓化,群众的邻里关系也大大改善。米贝村的这半年,满腹牢骚抱怨的人少了,谈论灾后重建获得幸福感的人多了;饭后麻将上桌的现象少了,齐心搞好村治工作的茶话会多了。
铭记历史,村里建起村史馆
米贝村,解放前称“米凹背”。米贝村自建村以来,即为古道要塞,古有龙赣古驿道横穿村庄,现有省道S238直通,交通优势使得米贝村建村570多年来延续农耕商贾的传统。山青水秀的地理环境养育了米贝人,他们世世代代秉承淳朴、勤劳、节俭的民风以及崇文尚德、诚信知礼的精神,涌现出众多古代先贤、先进模范、好人好事。上述文字,被记录在米贝村村史馆里的前言中,这座村史馆就建在米贝新村里。
在灾后重建中,龙川县、贝岭镇党委政府、龙川县贝岭“6·12”抗洪抢险救灾复产前线指挥部办公室、村委等多番搜集资料与素材,布置后办成了米贝村史馆。在馆内,村民可以通过文字介绍、图片及视频等方式,了解2019年米贝村抗洪救灾、灾后重建的历程与故事,让贝岭后代了解过去、铭记历史、牢记使命,继承发扬与传承抗洪救灾精神,学会感恩,激励米贝全体村民在奔康的道路上,把米贝村建设得更加美好。
“初心如磐 众志成城 不惧艰难 砥砺奋进”,这是米贝新村门口的碑石内容之一,上面还刻着“河源市‘6·10’‘6·12’抗洪精神”字样。其他安放着的碑石也被刻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去年特大洪灾后,位于贝岭镇上盘村大家门自然村的河道上有不少被洪水冲下来的大石头,在清理过程中,镇委镇政府决定将这些石头打捞起来,加工雕刻成碑石,用来纪念抗洪救灾精神。据悉,全镇目前已经完成雕刻的大石头共有30多块,安放在各个村,用于教育后人铭记历史,感恩受助。
致富之花开在家门门前
除了要让抗洪救灾精神在米贝村得到发扬与延续外,也要让灾区群众的生活得到保障,让贫困户的钱包鼓起来。
在米贝新村小区的每家每户的阳台上一站往下望,已搭建好的温室红掌种植基地已经投产,在这白色棚场之下,种的是巴掌之大的温室红掌盆栽。在米贝村里,这些红掌被称为“米贝红”,除了意指为米贝村带来增产增收外,更希望大棚下的这些温室红掌能够为当地带来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10月10日,南越绿宝公司位于龙川县贝岭镇米贝村温室红掌种植基地正式投产。米贝村3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在该基地就业,担负温室大棚日常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吴水珍就是其中之一。基地投产前的几个月,在帮扶单位和村委会的帮助下,她前往江门参加培训,成为了基地的一名工作人员,负责花卉种植、管理等工作。
今年40岁的吴水珍有两个孩子,一个上小学、一个为学龄前儿童,家里还有一位82岁的老人,因需要照顾老人和小孩,夫妻两无法外出务工,家庭收入主要靠打散工和农业种植。在基地就业,她主要负责对红掌进行移盆、浇水、施肥等日常管理,每月在家门口就能领到3000元,既解决了就业问题,也能够照顾家里的老小。另外两名在红掌种植基地上班的贫困户情况与吴水珍大体相同,都是因为有老人和小孩需要照顾,无法外出务工,家庭收入单一且不稳定。
据了解,项目以“公司+村集体+基地+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运营,年产值约240万元以上,分红22.7万元后,经营利润可达50万元。产业基地项目的实施,直接推动米贝村的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受灾群众既可通过入股获得收益,也可通过务工就业实现增收,切实提高村民家庭经济收入,进一步解决受灾群众持续增收问题,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
本报记者 吴奕镇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