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教育改革稳步推进 172所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
我市积极推动“双减”工作落地落实,对校外培训机构开展专项治理。截至目前,全市现有校外培训机构382家(含学科类和非学科类),对比8月份减少59家。目前全市现有172所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实现了全覆盖。
据悉,2020年以来,我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切实履行地市级政府教育职责,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各项教育工作有序推进,成效明显。截至2020年底,规划内建设项目中新增寄宿制学位10841个,目标完成率100%。我市还实现教育经费总量增长。2020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76.41亿元,比上一年度增长2.36%。其中,幼儿园、小学、普通高中、中职学校、普通高校的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均实现正增长。
促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我市全面完成增加公办优质学位任务。持续深化教育顶层设计,先后出台《河源市2018—2022年幼儿园和中小学校建设专项规划》《河源市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河源市教育局实施学前教育“5080”攻坚行动专项工作方案》《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工作方案》等文件,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全市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3所、新增学位3515个;新增普惠民办幼儿园11所、新增学位4095个。完成新建改扩建公办中小学9所,新增学位12780个。完成普通高中公办优质学校建设年度任务,新增学位2198个。全市义务教育公民办学位比例合理,公办学校在校学生占比达90.83%。
我市积极促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制定《河源市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行动方案》,明确县(区)政府主体责任及增加义务教育优质学位供给任务。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学校就近免试入学、科学划定入学区域,严格执行省定班额下达招生计划,严格学籍管理。2020年始,全市民办学校义务教育超过招生计划的学校均实行了电脑随机摇号录取。
教育改革与安全稳定“两促进”
我市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与安全稳定“两促进”,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对市直公办学校实施综合评价试点工作,改变以往以考试、升学为主的考核办法。招聘教师不再设置全日制学历、院校层级要求。我市还加快推进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和平县、紫金县教师发展中心已投入使用;源城区、龙川县教师发展中心已完成建设;市教师发展中心、东源县教师发展中心新建工程进展顺利,有望2022年上半年竣工交付使用。
我市全力做好校园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严把校门关,加强开学、考试等重要时间节点疫情防控,有序组织师生接种新冠病毒疫苗。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全面健全“三防”建设,按标准配备专职保安员、一键式紧急报警装置、设置围墙,“警家校”护安护畅模式深入推广,“护学岗”建设全面落地,校园食品、交通、防溺水等安全管理联防联控机制有效推进,未发生意识形态安全事件、校园安全责任事故等事件。
普通高中“攻坚计划”投入逾6.7亿元
目前,我市教师工资福利待遇所需资金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全市各县(区)中小学专任教师月人均工资略高于当地公务员,农村教师工资水平高于城镇教师,临聘教师工资待遇逐年提高。扎实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完成学前教育“5080”攻坚任务。2020年,全市“5080”指标到达率分别为51.34%、86.59%。
我市乡镇学前教育健康发展。全市95个乡镇均建有1所以上规范化公办中心幼儿园。常住人口规模达4000人以上的57个行政村均建有规范化普惠性村级幼儿园。全面完成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年度治理任务。2020年,全市需要治理的小区配套幼儿园共8所,已全部完成治理任务。我市编报并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学校建设规划表,全市普通高中“攻坚计划”总规划计划投入资金68362.7万元,已投入资金67711.7万元,完成率达97%。古竹中学、东源高级中学、龙川县隆师中学等3所学校投入率均大于规划。我市扎实推进特殊教育公平融合发展。2020年,全市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7.68%。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资源教室75间,均配备专兼职教师。
接下来,我市将聚焦学前教育“5080”底子不厚、义务教育公办优质学位不足、特殊教育条件不好、中职学位不够等突出问题,加大投入,采取有力措施,确保问题逐步有效解决。同时继续加大对教职工编制统筹调剂力度,确保教师编制优先配备。加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制定《河源市教育系统人才引进和培育实施办法》。继续实施教师学历提升计划,通过各种渠道为教师主动提升学历搭建平台。高度重视学前教师考证工作,进一步提升学前教育教师持证率。
本报记者 张涛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