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在线订阅 | 汽车频道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 阅读新闻

小叶子变成致富“金叶子” 龙川县义都镇发展茶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中秋渐至,行至龙川县义都镇桂林村,远眺茶园流碧滴翠。高空之下的茶园绿道,是义都镇产业致富的重要发展脉络。近年来,这一片片茶园给当地村民和种植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这也得益于义都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一镇一园”为契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辐射带动全镇茶产业快速发展。


高山桂林茶茶园

把茶种在家门口 把收入拽进兜里

近日,记者从义都镇的镇中心街驱车出发,一路环着山路前往桂林村。20多分钟后,记者终于抵达桂林村。深山环绕,是许多人对桂林村的第一印象。桂林村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当地群山中最高海拔有1174米。正是这样的地理环境,让当地村民世代传承高山种茶、家门口建茶园。

谈起桂林茶,桂林村委会村干部李茂青马上打开了话匣子。他介绍,桂林茶种植历史悠久,全村目前种植面积达6000亩,今年年产量预计12万斤,产值4000万元,家家户户几乎都种植有茶树。近年来,该村依靠茶叶种植提升村集体经济,截至2021年,全村可自由支配的村集体收入10万余元,大部分村民的收入也得到了提升。

记者查询资料了解到,南朝宋官员沈怀远在《南越志》记载:“龙川出皋卢,叶似茗,味苦涩,士人为饮。”龙川县所产的皋卢茶,是客家地区最早记载的茶类,原产地就是今天义都镇的桂林村。目前该村还保留了多棵年份无法查证的老茶树,虽然无法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但是一些村民仍然悉心呵护这些老茶树。

技术和政策“进驻” 拉动全镇茶产业发展

过去,村民多是自家种植桂林茶,散户种植模式普遍存在规模小、产量低、无品牌、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桂林茶产业的发展。

年近五十的村民邹志坚,2013年从珠三角返乡休假,发现这片四季怡人的山景后,第二年决定结束多年在外打拼的生涯,在桂林村海拔1000米以上的大帽山种植高山茶。“家乡这么好的山水,种植的茶叶品质好,我就想回家乡把茶叶做出品牌,销往外面,带动村民致富。”经过几年来的学习研究和技术提升,邹志坚的茶叶品质不断提升,并通过收购附近茶农茶叶进行加工、销售,兑现带领村民致富的承诺。

同是返乡创业的青年叶伟青致力于让优质的桂林高山绿茶走出大山,他在村里创办的龙川南越王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10年间成为龙川县首家通过质量标准认证的茶叶企业,建设了700多亩高端龙井茶基地,新建3家大型茶叶标准化自动制作车间,组建3家茶叶专业合作社,打造了“嶅山”“嶅顶峰”“南越王”等茶叶品牌,使义都镇桂林茶的品质得到了提升。

经过多年努力,如今的桂林茶通过“茶叶科普”育苗建设,良种繁育和种植技术提升,实现了全村乃至全镇茶叶品种无差异化。除了茶叶品质有喜人变化外,2021年,在义都镇政府的牵线、努力下,龙川农商银行佗城支行与桂林村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对桂林村“整村授信”1500万元,标志着龙川首个“一村一品”、“整村授信”村诞生。

茶香飘四方 吸引乡村客

茶叶品质的提升,农业政策带来的效应,让义都镇委、镇政府看到了乡村振兴发展的路子。近年来,义都镇以“一镇一园”为契机,以桂林村为中心,通过“茶叶科普”育苗建设,良种繁育和种植技术提升,实行无性系良种茶园发展,辐射带动全镇茶产业快速发展。

义都镇委副书记臧京州介绍,目前义都镇全镇茶叶种植面积约8000亩,茶树品种以传统种类为主,同时因地制宜引进龙井43号、台湾金萱、乌牛早等优质品种,力争4年内将种植规模扩至4万亩。

同时,该镇目前正在谋划打造一条旅游产业大道,从义都镇高速出入口直达桂林村,途经中心村、红旗村、新岭村,全长约12公里,该道路建成后将该镇多个村庄串联,带动全镇经济发展,并借助道路的建设,吸引和培育更多龙头企业,将茶产业和旅游产业相结合做大做强。

本报记者吴奕镇特约记者曾祥太通讯员谢少佳郑淞元文/图






上一篇:河源海关开设“绿色通道” 助力预制菜顺畅出口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