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小阵地让群众幸福生活“加码”
近日,源城区新江街道朱门亭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举行“睦邻友善 制‘扇’至美”源城区2024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系列活动。
这是我市持续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具体体现。近年来,我市突出抓好文明实践,丰富完善“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持续夯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基础,统筹抓好示范建设、结对共建、实践引领,推动文明实践阵地不断实现提档升级,不断提升居民幸福指数,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造成“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新思想文化阵地,助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居民们正在制作扇子。
筑巢引凤 推动实践阵地提质扩面
记者在朱门亭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看到,居民们正手拿工具,将永生花一一点缀在素白的扇面上,他们互相分享着制作技巧,交流着生活点滴,现场氛围温馨和谐,不一会儿,一柄柄清新、淡雅的团扇展现在大家面前。
做完手工扇子后,居民们又在党群活动中心排练山歌,其乐融融。山歌队队员黄银娥告诉记者,社区成立的山歌队约有2年时间,共有32人,在每周五上午,由专业老师教学更为系统、科学的歌唱技巧,让她们更好地领略山歌的魅力,丰富业余生活。
同样通过开展生动的文明实践活动,丰富居民生活的还有源城区源西街道康乐路北社区。该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通过“筑巢引凤”的基层治理模式,推动党员干部志愿者或共建单位的志愿者,深入基层社区网格开展文明实践活动,使文明实践与基层党建、社区治理深度融合,着力构建点多面广、便民利民的“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
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通过一系列文明实践活动,将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在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为我市文明实践工作注入强大动力。
结对共建 让实践阵地持续提质增效
近日,康乐路北社区的工作人员与志愿者陈嘉诚上门入户到居民家开展慰问,并对消防和垃圾分类等知识进行普及,帮助居民提升安全意识,掌握垃圾分类的正确方法,促进社区的和谐与发展。
据介绍,陈嘉诚是源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经康乐路北社区挖掘社区志愿力量,成为了该社区志愿者之一,进一步深化了与结对共建社区的联系。康乐路北社区通过不断探索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新举措——加强与辖区单位党组织结对共建为民服务,在优化基层治理体系中绘就共建共治“同心圆”。目前,该社区志愿者服务站志愿者约1100人,涵盖社区党员、退休干部、退役军人,居民小组长、热心居民等多种成员,分别组建政策理论宣讲、志愿服务等志愿服务队,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我们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这个载体,组织辖区事业单位、红色共建单位开展理论宣讲、志愿服务、走访入户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等活动。”朱门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党委书记邱明珍表示,社区组成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制订培训计划,定期进行业务培训,让志愿者们深入了解志愿服务知识。去年,结合社区实际,朱门亭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宣讲活动50多场,志愿服务活动96次,服务群众达6200人次。
服务群众 切实发挥实践阵地引领作用
“社区志愿者经常进行关爱关心服务,节假日还会送上节日的问候以及慰问金和物品,很温暖。”康乐路北社区居民赖女士说,因丈夫去世,独立抚养4个孩子,家庭经济困难。在2022年因小孩错过入学报名,经社区工作人员向辖区机关幼儿园咨询申请,帮助孩子顺利入学。日常,社区工作人员及志愿者还会通过入户走访等方式,送上物质的关怀和给予精神上的鼓励,让单亲家庭得到关怀,重拾信心。
“我经常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我和邻里会约在一起唱歌、跳舞、学习书法等等,节假日还有做汤圆、粽子等传统民俗活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我们老年生活很充实、很开心。”朱门亭社区65岁的居民张运香说。
在持续活跃开展文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实践阵地充分发挥了引领作用,通过持续抓好理论宣讲、政策宣传、价值引领、文化供给、移风易俗等五项工作,不断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丰富群众精神世界,着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让广大居民收获满满的幸福感。接下来,我市将继续深化文明实践工作,不断探索新的实践形式和方法,通过小阵地发挥“大能量”,为百姓幸福生活“加码”,让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亮文明新风尚。
本报记者 梁小鸿 实习生 刘百里 通讯员 廖燕飞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