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厚植生态文明发展底色 “河源蓝”成为市民朋友圈“常客”
城市之美,美在细节。越是细微之处,越能窥见真章。春天的槎城,处处可见柳绿花红,无不显示着无穷的韵味与灵气。漫步在东江河畔,晨曦微光洒在江面上,微波荡漾的一河碧水与两岸生机勃勃的绿植相映成景,市民悠闲地在江畔散步,更是营造出水秀景美、人水和谐的良好生态环境。
近年来,我市通过实施高水平保护,有力塑造了高品质生态环境。如今,我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优良,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生态质量指数连续12年保持最优等级,东江获评全国“最美家乡河”,万绿湖入选生态环境部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并得到部领导批示肯定,连续多年在广东省环境保护责任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
碧波万顷的万绿湖是河源人永远的骄傲。
“一湖碧”成“名片”
走进万绿湖景区,微风习习,湖面泛起层层涟漪,放眼望去,满目绿意,小岛星罗棋布,点缀在山清水秀的画卷之中。新丰江水库(万绿湖)风景如画,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不少珍稀鸟类安营扎寨,这“一波碧水”已成为河源最亮丽的名片,而这离不开我市对新丰江水库的铁腕保护。
近年来,市生态环境局立足生态环境本职,坚持高水平保护,塑造高品质生态。在高水平保护中,该局坚持“科学、精准、依法”三个治污方针,纵深打好“碧水保优、蓝天保卫、净土防御”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尤其是在保碧水方面,紧盯“一江一库”重要水体及其主要支流,以降氮控磷为核心,持续开展入河排污口整治,加快补齐污水处理短板,常态开展畜禽养殖专项执法,扎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我市印发实施了《新丰江水库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方案》,扎实推进新丰江水库水质保护立法工作,同时推进考核断面水质达标攻坚,组织实施“莱口水电站”“榄溪渡口”“浰江出口”等重点国考断面水质提升技术支撑工作,系统谋划部署水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治理工程措施,巩固提升国考省考断面水质。目前,我市已完成49个省级重点流域问题入河排污口、96个专项行动问题入河排污口整治任务,推动省东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财政激励机制落地,获得3.76亿元省级财政生态激励资金,推动建设一批东江水质保护重点工程。
近日,河源东江流经东源县城河段出现成群白鹭,它们在碧波中翩跹起舞。记者 曹志成 摄
“河源蓝”成“常客”
走在市区的大街小巷上,时常看到行人为街道两侧绚丽的花而频频回首。春暖花开季,多种花卉次第开放,“一路一景、一街一品”的生态景观把槎城装扮得更加多姿多彩,市民尽情享受生活的乐趣。
我市统筹落实“管车、降尘、治污、禁烧、控放”等措施,以工业源、移动源、面源等多源共治为着力点,实施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双减”、臭氧和颗粒物“双控”,强力推进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涉挥发性有机物企业低效治理设施改造、天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黑烟车”及超标排放机动车整治等大气污染防治“硬任务”落实。“河源蓝”成为市民朋友圈的“常客”。有数据显示,2023年,我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9.2%,全省排名第二;环境空气质量6项评价指标100%达标,PM2.5(细颗粒物)均值浓度为20微克/立方米,自2019年以来稳定优于世卫组织第二阶段标准(25微克/立方米)。
我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优良,“一方净土”更是成为我市乡村最厚实的生态家底。我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8.86%,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县级以上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率达100%;农村环境综合状况为优,地下水国考点位水质稳定达到省考核要求。2023年我市还完成年度65个行政村环境整治和2个农村黑臭水体整治任务。
高品质生态赋能高质量发展
2024年,我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高品质生态环境赋能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绿色崛起。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持续擦亮生态底色、增强生态底气,以优中更优的生态环境赋能高质量发展。
今年,我市将进一步加强国考省考断面和重点河流管理,谋划推动实施新丰江水库水生态环境保护重点支撑项目,推进新丰江水库水质保护立法工作,加强生活污染治理,全面完成新一轮入河排污口排查工作,继续巩固问题入河排污口整治成效,提升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水平,确保考核断面和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双100%,力争水环境质量持续领跑全省。此外,我市将实施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双减”和颗粒物、臭氧“双控”,持续推进涉挥发性有机物重点企业治理和天然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加强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等移动源污染防治,强化面源污染防控,确保空气质量排名全省前列。同时还将深化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推动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加快推动“无废细胞”及各项工程建设,确保土壤环境安全和地下水水质达标,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均得到安全处置。
本报记者 张涛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