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了城乡 富了百姓 龙川县全力推进城乡风貌和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
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龙川县以头号工程推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紧紧围绕各项重点任务,高水平谋划全力推进城乡风貌和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推进绿美龙川生态建设,把绿色转换为乡村振兴的底色,在高水平保护生态中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龙川样板,在山水间绘就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绚丽画卷,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龙川县处处呈现绿美生态画卷。
城乡提“颜”增“质”,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走进龙川县佗城镇,映入眼帘的是一条美丽特色示范主街,错落有致的房屋及统一崭新的外立面,令人眼前一亮。主街旁的圩镇农贸市场已完成升级改造,设有果蔬区、综合区等,占地约1500平方米,共78个摊位,避免了以往群众占道经营行为。再往深处走,佗城镇南门码头绿美生态小公园里绿植繁茂,美丽河道两边铺设的健康步道干净整洁,长廊城墙上融入了佗城姓氏文化和廉政文化元素。目光所及之处,皆是一片秀美宜人的气象,成为迎接八方来客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作为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镇,龙川县佗城镇重点围绕“1+4+7+9+N”建设要求,做好镇域、村庄、古城保护规划,持续开展美丽圩镇建设,突出文旅特色,擦亮佗城历史文化名片,因地制宜建设美丽圩镇“七个一”,持续提升圩镇风貌品质,持续改善人居环境,不断提升当地居民的幸福指数。秀美的景色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到此游览,大家都为美化后的佗城人居环境点赞。据了解,接下来,该镇将围绕“秦汉古邑,高铁新城,商旅兴镇,人文华章”的发展定位,深入挖掘典型镇村的特色和优势,持续巩固提升公共基础设施和风貌品质,依托佗城国家4A级旅游景区,将特色历史文化、乡村产业、温泉民宿、红色资源串珠成链,推动一产“接二连三”,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
佗城镇实现旧貌换新颜是龙川县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2024年以来,龙川县以头号工程推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出台了《龙川县2024年城乡风貌提升攻坚行动方案》,全力推进铁路、高速和国道沿线以及重点区域城乡风貌管控,并与中铁九局等央企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风貌管控示范区建设,做好风貌提升及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一步改善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促进城乡风貌提“颜”增“质”。截至目前,已全面完成了梅龙高铁沿线、205国道和雷江路沿线风貌整治工作,拆除乱搭乱建713处,8.4万平方米,外立面整治314处,11.3万平方米,完成绿化提升12.9公里,约2.8万平方米清表工作,完成率均为100%。如今,一幅宜居宜业的和美画卷正在龙川大地上徐徐展开。
执“绿”为笔,绘就“绿富双赢”新画卷
2024年8月,在“2024年绿美广东竞风华”河源赛区比赛中,龙川县以940.54分的成绩荣获优胜奖,12月代表市参加“2024年绿美广东竞风华”全省总决赛比赛,与来自北部生态发展区的5个县(区)同台竞技,最终龙川以总分761.83分获得第三名。据了解,2024年,龙川县新增绿化植树72.5万株,森林覆盖率达74.44%,油茶产业年产值突破20亿元。这一荣誉和亮眼数据的背后,均是龙川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推动绿美生态建设所取得的显著成果。
“倡导全县24个乡镇361个行政村(社区)及县城计划植树60万株。”这是龙川在2024年1月13日召开的县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暨县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目标任务。这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倡导开展“百万人百万树”绿美家园县镇村绿化三年行动工作方案》,明确了三年行动方案的目标、主要内容、工作要求等,计划到2026年在全县植树100万株。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龙川县召开了2024年县镇村绿化工作推进会,第一时间部署县镇村绿化工作。派出3个规划编制工作组,加快推进县镇村绿化实施方案编制,在24个镇规划建设“一镇一圃”,精准绘制县镇村绿化“一张图”。下发《龙川县开展“一名党员一棵树一个支部一片林”活动实施方案》,号召党员干部参加义务植树造林活动,以实际行动助推绿美龙川生态建设。党员干部、志愿者和广大群众一起挥锹培土、扶正踩实、提水浇苗的植树活动在全县24个镇同步铺开,支部林、青年林等各类主题林接二连三建成,小果园、小花园随处可见。铁锹挥舞间,尊重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也在龙川大地生根发芽,形成了全社会参与生态建设的良好氛围。同时,原创的《绿美家园春常在》歌曲在龙川大地上得到群众的热情传唱。
众人拾柴火焰高。龙川县积极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绿化工作,统筹2740余万元用于县镇村绿化,其中社会资金约1515万元。登云镇成立全市首个绿美工作基金会,筹集社会资金植树2万余株,大力倡导“百万龙川人百万树”“一个支部一片林”等系列活动。同时还加强绿化管护,成立全市首个镇级“林长+检察长”生态保护示范基地,将绿化管护纳入村居“积分制”管理,群众绿美家园意识大大增强。例如,铁场镇绿化管护积分可直接兑换生活用品、农用物资等商品,推动村民从“要我管”到“我要管”。截至目前,龙川全县共建设各类主题林343个、植树72.5万株。建设“美丽庭院”7755个,佳派村获评省“美丽庭院”村。
聚焦“富”字,做大绿色产业文章。龙川县立足资源禀赋,更好地推动兴林富民,把绿色转换为乡村振兴的底色,在高水平保护生态中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龙川样板。一是致力发展油茶产业,近两年龙川新造油茶林约5万亩,种植面积47.87万亩,年产值突破20亿元,“龙川山茶油”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大力发展香菇、南药、灵芝等特色产业,年产值超16亿元;持续推动北部五镇毛竹产业基地建设,带动就业660人,年产值约1180万元。二是积极探索“强村公司+绿美”试点。在鹤市镇河布村开展试点,村民以绿色价值或绿色贡献为股份,入股强村公司,充分利用村里的空闲地,打造整村苗圃基地;建设全市首家乡村园艺研习所,重点围绕苗木培育、园林造景等方面培养乡村工匠,为村民增收注入活力。三是创新思维“卖空气”,大力发展林业碳普惠项目,在全省率先完成林业碳普惠交易一期项目,为54个村带来1000多万元的收益,目前正在开展第二期项目,有望再次“进账”1000多万元,让林农得到真金白银的实惠,实现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四是促进林、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旅游如火如荼。221公里的绿美公路将50多个行政村、20多个特色村和10多个景区景点串珠成链,先后举办骑行、徒步、畲族文化节等活动,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实地感受绿美龙川生态建设成果。
“点绿成金”,绿水青山带来了希望和底气——逐步崛起的生态产业“福利”正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受益,无论是油茶果里的“液体黄金”,还是大山深处里的灵芝、蜂蜜,游客的慕名打卡,良好的生态和蓬勃发展的林下经济让龙川县“绿富双赢”成为现实,续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助力“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梁小鸿 通讯员 丘文敏 袁颖 叶俊延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1995年1月5日,《河源晚报》创刊。30年光阴,一张报纸见证、记录了一座城市的成长。后天,是《河源晚报》三十华诞,这个生日同样属于所有晚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