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英才汇南粤|才“聚”河源 初显峥嵘 我市技能人才已超31 万人
本报讯 记者 张涛 通讯员 程子跞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专技人员、技能人才分别达14.9万人、31.51万人,其中副高级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比分别达9.2%、38%。今年,市人社局提出,要形成人才汇聚河源的集聚效应,用好英才卡、人才驿站、创业园等平台载体,增强各类人才在河源干事创业的归属感。要围绕“1+3”产业集群建设,优化技工院校与河源五大产业发展相对应的专业设置,深化工学一体、产教融通,全市3所技工院校今年力争为企业提供技能人才不少于1000人,全力服务产业建设大会战。
我市技工院校全力为企业提供技能人才,服务产业建设大会战。
打造聚才留才“温馨港湾”
2024年我市人才第一资源优势持续夯实。截至目前,全市专技人员、技能人才分别达14.9万人、31.51万人,其中副高级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比分别达9.2%、38%,在站博士后11人,新设博士工作站5家。2024年,我市人才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依托人才驿站开展联络服务以及入县下乡助力“百千万工程”活动28场次,全市颁发高层次人才河源英才卡103人。
以市人才驿站为例,2024年以来,市人才驿站积极推行专家人才“八个一”特色服务,努力打造聚才留才“温馨港湾”,去年新增入库专家人才203人,以人才振兴赋能“百千万工程”。市人才驿站从优化硬件设施、保障生活服务、组织策划活动等方面,为来河就业创业人才提供住宿安排、就业指导、政策宣讲、城市融入等一站式服务,帮助人才快速了解河源、融入河源、扎根河源。据统计,去年市人才驿站共为各类人才提供交通食宿、参观考察、洽谈对接和生活保障服务1500余人次,专家反馈满意率达100%。
“青”投“驿”合持续火热
人才驿站筑梦搭台,引才汇智赋能发展。市人社局还依托人才驿站等平台,进一步拓展引才渠道、培育本土人才、开展人才交流、优化人才服务,推动人才资源向基层流动、在驿站聚集,助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为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添上浓墨重“才”的一笔。
以义合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为例,自2022年7月该人才驿站投入使用以来,已有华南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十多所高校、68名专家、700余名大学生立足驿站服务乡村振兴,涵盖农产品加工、无人机喷药服务、无人机航拍测绘、乡村振兴宣讲、革命历史红色文化调查、义务支教夏令营、电商直播等多个领域,服务范围辐射至河源全市。
截至目前,义合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已孵化和引入各类企业7家,吸引30多名优秀青年回乡创业,引入15个师生创业团队入驻,培育了“义小蝶”“东江画廊”“义合甄选”等系列品牌。驿站相继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农村电商培训、乡村振兴讲解员培训、乡村振兴民宿管家培训等累计20余场,培训人数超过400人次,开展电商直播、文旅宣传直播30余场,累计收看、点赞人次超过8万。
全力服务产业建设大会战
2024年,我市深入推进政校企合作共建产业学院、共育技能人才,全市3所技工院校与我市五大产业发展相对应的专业有14个,其中8个是省级重点专业。今年,我市将推动技工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明确技工教育发展定位,坚持“产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以办学条件达标工程为抓手,抓好一体化教学改革、学制技师培养、强师工程等工作,全力服务产业建设大会战。特别是要围绕“1+3”产业集群建设,优化技工院校与河源五大产业发展相对应的专业设置,深化工学一体、产教融通,全市3所技工院校今年力争为企业提供技能人才不少于1000人,鼓励更多技工院校毕业生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道路,以一技之长实现稳定就业。另外,我市汇聚各方资源、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新增校企合作6家以上。
今年,市人社局提出,要形成人才汇聚河源的集聚效应,宣传好、贯彻好、运用好《河源市人才发展促进条例》,用好英才卡、人才驿站、创业园等平台载体,完善人才服务保障,增强各类人才在河源干事创业的归属感。持续完善职称评价标准体系,结合行业特点优化评价导向,突出向基层一线、职业贡献倾斜,让“干得好”的“评得上”。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事业单位开展职称自主评价。围绕制造业当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与我市五大产业发展所需的职业技能和职称评价体系。以落实“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为契机,配合卫健、教育、农业农村、工信、国资委等部门壮大优化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岗位管理等制度。
上一篇:谱写新时代巾帼集体奉献华章 我市2个集体受到全国妇联表彰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河源市暴雨灾害预警与响应条例》被省人大作为全省高质量地方立法典型案例作重点推介;市人大代表履职案例《一件人大代表建议点燃一片人间烟火气》获评省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全省人大代表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