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英才汇南粤|政策引才 实践育才 服务留才 我市“三才”工作法汇聚青年力量助力产业与乡村振兴
今年以来,团市委推动促进青年就业创业与服务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2个“1+3”产业集群发展深度融合,以“政策引才、实践育才、服务留才”为主线,努力吸引更多青年前来河源、留在河源、返回河源就业创业。
团市委开展青年大学生助农直播活动。
强化线上线下宣传推介 吸引青年选择河源
紧盯宣传窗口期。团市委抢抓毕业季、暑期求职“黄金期”,于5月初发布《“就”在河源青“创”未来》主题宣传视频,以来自电子信息、水经济、智慧农业、生态畜禽、农文旅等领域6位青年代表留河返河就业创业的火热实践,生动阐述河源2个“1+3”产业蓬勃发展的态势、蕴含的就业创业机遇以及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同时联合市人社局制作《河源人才宝典》短视频,将我市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利好政策精准送达青年群体,相关视频累计播放量超10万人次,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开展湾区青年企业家助力河源“百千万工程”活动。团市委组织近20名湾区青年企业家深入源城、东源、龙川、连平等县(区),探访河源乡村创客试验区、东源糖巢创客社区、龙川新城等项目,通过实地考察、座谈交流、资源对接等形式,大力宣介河源发展形势,拓宽湾区资源与县域发展链接通道,努力吸引湾区青年企业家来河投资兴业。
加强青年就业创业观念培育。团市委开展促进青年来河留河返河就业创业进校园系列活动4场次,邀请本土就业创业青年典型罗鑫、刘武军等走进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河源理工学校、河源技师学院等3所院校,分享在河源创业就业的宝贵经验,大力引导青年毕业生留河就业创业。
构建就业实践锻炼平台 引领青年奔赴河源
持续加大青年招揽力度,促进青年来河留河返河就业。团市委组织龙记、今麦郎等重点企业携优质就业岗位近300个,前往广州参加省“百万英才汇南粤”青年服务“百千万工程”专题招聘活动,吸引全国各地青年毕业生来河返河就业;举办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服务期满志愿者专场招聘会,募集农夫山泉、怡宝等15家企业近100个岗位,推动250名期满志愿者留河就业;实施志愿服务“百千万工程”专项行动,招募120名高校毕业生志愿者来河返河服务。
深入开展实习见习活动,促进青年来河返河实践。团市委结合寒暑假等时间节点,引导超1万名高校大学生来河留河返河实习见习,搭建青年大学生深入了解河源、助力河源发展的平台。深化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推动全市镇街与63所院校结对项目765个,引进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471支,推动6100余名青年大学生下沉我市“百千万工程”一线,开展产业赋能、文旅宣传、助农直播、主题墙绘、文明实践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借助高校人才、资源等优势助力县镇村产业发展;开展“返家乡”社会实践,发挥“生源地”优势,开发河源籍大学生返河实习岗位1175个,激发大学生投身家乡建设的主人翁意识;推进“展翅计划”,为在读大学生、高校毕业生提供实习见习岗位2456个,为大学生来河返河实习实践架桥牵线;举行河源籍大学生返乡观摩活动,寒暑假期间组织近100名返河大学生前往河源国家高新区、东源糖巢创客社区等地观摩实践,吸引和凝聚河源学子返河留河就业创业。
扎实开展创客培育行动,促进青年来河留河返河发展。团市委落实市委“十带百坊千创客”培育行动部署,举办创客培训班,线上线下培育青年创客等群体超1000名,有效激发青年的创业热情;举办“创青春”河源“百千万工程”兴乡青年创业大赛、“十带百坊千创客”创客大赛等赛事,吸引超200个项目报名参赛,设置51万元激励金额,推荐6个优秀兴乡青年项目晋级“创青春”省赛复赛,提升扎根河源就业创业青年的获得感和满足感。
提升服务保障工作水平 推动青年扎根河源
深化联络站互动交流。团市委与韩山师范学院共建促进青年来河留河返河就业创业校友联络站,提供政策咨询、资源链接等“一站式”服务,助力高校毕业生扎根河源就业创业。同时发挥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联络站作用,校地联动支持和保障突击队团队更好地开展“百千万工程”实践服务活动。
探索“安居+就业”模式。14家“河源青年驿站”揭牌运营,为来河求职青年提供3天2晚免费住宿及就业指导、城市融入等配套服务,提升河源城市青年友好度和青年获得感。
提供法律维权服务。团市委发挥12355平台的积极作用,依托专业力量为青年提供法律咨询等服务,通过在招聘会现场设置就业权益保障服务专区等方式加以宣传推广,引导青年求职者遭遇职场霸凌、权益纠纷等侵害时,及时通过12355热线获取法律援助服务,筑牢权益保障防线。
接下来,团市委将多措并举鼓励、引导、助力广大青年来河留河返河就业创业,为推动河源绿色崛起迈向新高度贡献青春力量。
本报记者 刘奇峰 通讯员 陈坚鑫
上一篇:奇迹|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翠涌九连共富路,春风点化万竿斜。”地处九连山腹地的和平县上陵镇翠山村,峰恋叠嶂,一望无际的毛竹沿着山坡起伏,似碧海绵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