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龙屋烟火间 探寻年味密码
腊月二十三,我轻轻推开那扇满是岁月痕迹的杉木门,刹那间,油豆腐的焦香与米酒的醇厚气息扑面而来。祖母微微佝偻的身影在灶间忙碌,土灶里的松枝烧得噼里啪啦作响,橘红色的火光跳跃闪烁,映照着她额前的银发,泛起丝丝暖光,宛如岁月馈赠的温柔光晕。
围龙屋的天井中,新晒的腊肠整齐排列在竹匾上,散发着琥珀般迷人的光泽。檐角垂下的冰棱,好似剔透的水晶,折射出细碎的彩虹光影,如梦如幻。就在这一瞬间,客家年节的神秘密码,在袅袅升腾的蒸汽里,渐渐清晰浮现。
“阿妹来帮灶喽!”祖母那带着浓重客家腔调的呼唤传来,满是亲切与温暖。她轻轻握住我微微颤抖的手,耐心教我揉糯米团。她的手指如同干枯的树枝,却依旧灵活有力,三两下就捏出了圆润可爱的“煎圆”。“这叫‘团团圆圆’嘞。”她一边念叨,一边将竹筛里的白团子整整齐齐码成六边形,仔细瞧去,竟像极了围龙屋层层叠叠的瓦檐布局,满是生活的智慧与美感。灶膛里的火苗欢快地舔舐着陶瓮,瓮中炖煮的酿豆腐正咕噜咕噜冒着泡,尽情吸收着浓郁的汤汁。这小小的酿豆腐,蕴含着客家人对“酿”字的独特执着,他们把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都酿进了每一道菜肴里。
年三十的黄昏,余晖洒落在围龙屋正厅,十二张八仙桌依次摆开,场面热闹非凡。八十五岁的叔公迈着蹒跚的步伐,小心翼翼地展开族谱,那族谱纸张泛黄,满是岁月的厚重感。他拿起毛笔,在上面庄重地记下新添婴孩的姓名,一笔一划,都饱含着对家族传承的坚守。三叔则手持刻刀,在柚木门框上精心补刻对联,木屑纷纷扬扬飘落,“忠孝传家”四个大字在他的雕琢下愈发苍劲有力、清晰醒目。当暮色缓缓漫过半月塘,三百族人齐聚一堂,共同举杯,畅饮自酿的娘酒。那一刻,我突然深刻领悟到,这围龙屋早已不只是一座遮风挡雨的普通居所,它更是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将散落在各地的客家人紧紧凝聚成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是承载着客家文化的珍贵容器。
年初七,迎来了天穿日,细雨如丝,斜斜飘洒。六伯娘带领着一众女眷们,在禾坪上摆开五色米粿,她们手持竹枝,在黄泥地上认真画出北斗七星的图案。随后,她们齐声唱起古老的《补天穿》歌谣,歌声悠扬,在细雨中飘荡。她们一边唱,一边将米粿高高抛向天空,再稳稳接住,一遍又一遍重复着女娲补天的古老仪式。雨水悄然打湿了她们身上的蓝布衫,可她们的歌声却愈发清脆响亮。这种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之心,在如今高楼林立的钢筋森林里,正逐渐变得淡薄稀少,然而在客家人的血脉深处,却如同顽强的火种,一代又一代传承不息。
最让人难以忘怀的,当属元宵夜盛大的灯笼阵。九十九盏竹骨灯笼有序排列,蜿蜒前行,远远望去,宛如一条熠熠生辉的巨龙。温暖的烛光穿透粗糙纸张上的墨字,在地面上投射出“风调雨顺”的吉祥话语,满是对新一年的美好祈愿。八岁的小堂弟高高举着鱼灯,在人群中欢快地穿梭奔跑,清脆的笑声回荡在空中。与此同时,客家山歌那悠扬的尾音在围龙屋之间不断回旋:“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这质朴的歌声里,藏着客家人五次大迁徙的艰辛与沧桑,也流淌着他们无论身处何方,都能顽强落地生根的坚韧精神。
离乡的那一天,祖母悄悄往我的行囊里塞进一包艾粄,那还带着温热的艾粄,是家的味道,是祖母的牵挂。动车缓缓启动,蒸汽在车窗玻璃上凝结成颗颗水珠,渐渐模糊了围龙屋那熟悉又亲切的轮廓。直到此刻,我才彻底明白,客家人巧妙地用食物封存往昔的记忆,用古老的仪式传递坚定的信仰。在历经千年的漫长迁徙岁月里,他们将中原文明的火种,小心翼翼地播撒在南方连绵起伏的群山之间。那些深深嵌在围龙屋砖缝里的年节密码,早已不只是舌尖上萦绕的淡淡乡愁,更是整个客家族群安身立命的精神图腾,是他们灵魂深处的根。
在现代生活的浪潮不断冲击传统堤岸的今天,或许我们都应该向客家人学习——把珍贵的文化巧妙地融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让古老的传统在人间烟火里持续绽放生机与活力,代代相传,永不落幕。
作者:邹惠芳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河源市暴雨灾害预警与响应条例》被省人大作为全省高质量地方立法典型案例作重点推介;市人大代表履职案例《一件人大代表建议点燃一片人间烟火气》获评省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全省人大代表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