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陂村的猪肉“灯盏”与尚武习俗
热闹的堆猪肉塔
从坐落在半山坡的黄氏宗祠放眼远眺,可以看到整个灯塔镇。离山下最近的一片居民楼,便是灯塔村澄陂小组。每年正月十三,是村庄的“灯晚”节日。这一天,人们要到宗祠吊灯,并大摆灯席宴请亲友。他们抬着高大的猪肉塔上供,全村老少齐聚一堂,言笑宴宴,热闹非凡。
“灯晚”的主角是新丁家庭,即头年生了男孩的父亲。从诞下新生儿的那刻,他们就多了个身份:灯主,并要担负起正月上花灯的重任,包括祖祠修葺、门庭扫洒、灯席张罗等等。其中的重头戏堆猪肉塔,考验着每个灯主的手艺,这也是村民联结故园来路的重要方式。
在正月十三的前一天,灯主们就要将成块的猪肉焯好,垒砌在一座长方形的铁架上,四周用红绳环绕,再缀以油菜花、李花等春花饰物。到了第二天,在锣鼓狮舞的响声中,猪肉塔如旌旗般招摇过市,由人群一路簇拥至祖祠。祖祠的栋梁上的花灯,在正月初八就已高高挂起,它由灯主们共同出资购买,入祠悬挂,这一仪式被称为迎灯。在完成当天的吊灯、正月十八圆(化)灯之后,整个上花灯节日才算结束。吊灯时,按照新生儿出生时间顺序,各灯主的猪肉塔在供桌前从左到右依次排列,由此祭告祖先添丁之喜。襁褓里的孩子也会在大人的怀抱下,参与隆重的祭祖仪式。主祭者为德高望重的“老圣”,其间还会进行家训训示,全村子弟跟着“老圣”一起讽诵吉言或吉歌:
骏马登程往异方,
任从胜地立纲常。
年深外境尤吾境,
日久他乡即故乡。
朝夕莫忘亲命语,
晨昏当荐祖宗香。
但愿苍天垂庇佑,
七尺男儿总炽昌。
悠扬的吉歌,是新生命在世间奋斗的开篇。在抑扬顿挫的弦歌中,新生儿的名字被一一录入金灿灿的族谱。隆重的生命礼赞,为每一位孩子植沐下更开阔的花雨,让他们在成长中都有了修正的坐标,明白个体的奋斗其实包含了光耀祖德的使命和家国天下的担当。
完成祭祖之后,肉塔里的猪肉会被统一归公,再一一分送给全村老小,共沾喜乐。过去,由于人们生活艰苦,祭品多为一小块猪肉,归公后,就着祖祠的公共厨房樵薪为爨,粗陋成席,招待前来庆贺的宗亲。即使困顿无常,人们仍不遗余力储备猪肉以充公火。如今,洋洋大观的猪肉塔,承袭了过去人们的诚挚情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璋瓦喜事当前,人们争相增加猪肉的块数,以至堆累成塔,分到每个村民手中的猪肉甚至多达十几斤。
堆猪肉塔的源流
灯塔盆地其他村镇的上花灯习俗,多为悬挂花灯、摆灯席。唯独在澄陂,多了堆猪肉塔的程式。追溯其源头,和黄氏落居澄陂的始祖黄俞选息息相关。
300多年前,黄氏一支从河源县南湖约(今东源县新港镇双田村一带)辗转迁至澄陂。澄陂土地平阔,泽溪相连,落居此地的黄俞选以放鸭子为生,奋力开辟荆榛,逐步在异乡站稳了脚跟。因为征战和纷乱,迁徙的命运几乎贯穿了过去整个客家族群历史。从中原到岭表,从内陆到海洋,他们行走的足迹遍布四海八荒,在“处处为客处处家”的风尘滚烫里,也烙印下最为坚定的家国信仰和根脉意识。奉行华夏正统,沿袭古老中原的礼法教化,而四时追祭,“克谨蒸尝之荐”,便是他们在生产生活中的鲜明表现。
因迁徙频繁,忧惧子孙“无田处置丢下祖妣”,到了黄俞选的第二代,其子共兄弟6人遵照父亲的遗嘱,对禴祀烝尝、交官纳税等家族事务进行商议,并立下家训。关于祭祖,家训这样写道:“但有族内生子者出银,设立之后族长前去族内(宗祠),烝尝一足交出,周而复始轮流。”这一事件被记入黄氏族谱,时间是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澄陂上花灯堆猪肉塔的习俗,正是从“生子者出银”的历史源流中演变而来。
烝尝在古代指的是两类祭祀食物,烝为米和豆,尝则为高级菜肴,后泛指祭祀。过去因为生计艰辛,在上花灯的节日中,能够“纳银”的灯主毕竟少数,多数人以豆菽、猪肉一类物品替代。上供时,把煮熟的猪肉放入一个木盒内。木盒形状方正精巧,四面雕龙画凤,上刻“百子千孙,长命富贵”的金字,是肃穆礼仪的象征,代表着香火不息的“灯盏”,它与顶梁上灯裙摇曳的花灯交相辉映,烘托着火红的“灯晚”。伴随时代发展,生活日渐富足的人们将猪肉越垒越高,过去只存放一块猪肉的木盒“灯盏”,变成了今天的肉塔“灯盏”。
祭祖作为氏族的公共事务,如果没有共同的事物粘连,很难持之以恒。以庆贺子息的花灯之名,让家训祖德流传千秋万代。这也是慎终追远之风在河源客家地区代代相传,并在精神层面凝聚起村庄向心力的原因之一。
猪肉“灯盏”与尚武之风
在澄陂,无论是猪肉“灯盏”出奉还是入祠拜祭,始终伴随着威风凛凛的狮舞。这也使村庄很好地保留了另外一个传统:舞狮打拳。每年“灯晚”,总有一对活灵活现的狮子,出自村民之手。过去,澄陂村更是人人习得一身好舞艺,全民皆“兵”。澄陂狮舞是典型的客家猫头狮,集活泼灵动与刚健威猛于一体。狮面小巧文秀,突颡广目,容貌清丽,两颊以祥云彩绘替代髭毛,红黑相间,色彩艳丽,带给人欢欣雀跃之情。猫头狮舞主要以僧猴戏狮为故事主线,穿插登跳、摔滚、飞桌等动作,以狮拟人,顺颂节日的平安喜乐。在舞狮之前,要表演功夫,包括拳术以及凳、耙、镰、刀、棍、矛、剑等武器对打。招式落下,霹雳生风,刀光凛凛,人影如幻。由于从小就开始习武,一套“陈黄综合拳”功夫也成为每个澄陂村民的贴身技艺。过去,村庄甚至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16岁以上的男孩必须习得一套武功或熟练背诵祖训,才有资格参加“灯晚”。除此之外,他们还有拜祭武术神的习俗,“武艺全凭心做主,英雄出在胆中生”,当年村庄少年意气风发、刀戟竞勇的气象,一如武庙门联所示。在尚武风气的熏染下,澄陂历代武才辈出。尤其是近当代,涌现出许多优秀男儿保家卫国的英勇事迹。其中,参加解放战争淮海战役的黄氏子弟就有4人,分别是黄启文、黄火明、黄思贯、黄思建。黄启文后又参加了抗美援朝,于1952年9月25日在战场上壮烈牺牲,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现尸骨仍寄朝鲜。
先风烈烈,狮舞锣鼓风雷阵阵,璀璨的“灯晚”年复一年。澄陂礼奉的岂止是猪肉“灯盏”,更是以新生命的名义,温习祖德功业。唯有明白来路去向,才有七尺男儿自立自强,这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
作者:十三蓍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河源市暴雨灾害预警与响应条例》被省人大作为全省高质量地方立法典型案例作重点推介;市人大代表履职案例《一件人大代表建议点燃一片人间烟火气》获评省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全省人大代表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