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传承茶文化 彰显茶文明——以霍山云雾茶谈茶文化

悠悠白云,滔滔韩江,孕育着千古名胜——霍山。

霍山势如壁,循州第一峰。早在7000万年前,霍山所在区域还是一片苍茫的大海。后来,随着喜马拉雅山的造山运动,同时崛起为陆地的。

霍山,位于广东省龙川县中部。这里奇峰秀出,悬崖高耸,横空屹立,绝壁万丈,栈道蜿蜒,雾锁云封,峰峰异态,处处奇观,气象万千。

苏东坡有诗曰:“霍山佳气绕葱茏,势压循州第一峰。石径面尘随雨扫,洞门无锁借云封。船头昔日仙曾渡,瓮里当年酒更浓。捷步登临开眼界,江南秀色映瞳瞳。”

霍山,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人游览了。秦,霍龙在此隐居。汉高祖在位时,曾令人请霍龙出山任职,但霍龙无心于官场,乃曰:“龙川者,龙之生地也,龙若离川,莫若赐死。”婉言谢绝,扎根于此,传播中原文化,开导乡人。后功成仙去,时人感其恩泽,将此山命名为霍山。晋,葛洪在此修炼。唐宣宗为僧时曾到此游。宋,蓝乔在此成仙。明进士,朝廷户部尚书巫三祝在此修筑采云书院……相传,文殊菩萨曾到此游,故有佛迹。

这里,昔有寺、观、宫、院、奄、阁等37个,晨昏钟鼓相闻,参禅者如市,梵音香火,有求必应。现在,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岭南旅游星空中的月亮,是南粤旅游的主要目的地。

记得,我任龙川县旅游局局长时,曾为霍山大门题联,上联是:“千岩竞秀,瑞气蒸腾,如临蓬莱仙岛。”下联是:“万木争荣,烟霞缥缈,疑是天上人间。”这里,不仅风光秀美,还拥有植物500余种,其中有药材100多种。特别是久负盛名的霍山云雾茶,更是令人青睐。

龙川之文始霍山,茶文化也如此。云雾缭绕,瞬息万变,泉清林翠,空气清甜的优美环境,造就了霍山云雾茶的非凡品质。从而使其叶嫩匀齐,条索粗壮,青翠多毫,汤色明亮,醇厚味甘,且有独特的岩韵和气香。因其属于未经发酵而高温杀青制作的茶叶,所以又称之为绿茶。故千百年来,茶人都对其赞声不绝于耳。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对其喜爱有加。

公元前214年,秦平百越,设南海、桂林、象三郡。南海郡下设番禺、博罗、龙川三县,赵佗为首任龙川县令。佗任此六年,治所设在今佗城。每值酷暑,他几乎都会到霍山避暑,因为这里冬无寒、夏无暑,胜暑幽绝可衣袄。

当时,在大佛迹峰(亦称砻盂石)发现有古茶树,同时,还发现有形似七星排列的七口井。据载,此井之水,取之泡茶,清香无比;用来磨剑,永不生锈;捧之洗脸,可葆青春;饮之解渴,益寿延年。

于是,佗令从者将茶叶摘来,经加工后,用七井仙泉之水煮汤饮用。佗饮此汤,荡气回肠,油腻顿消,神清气爽,力气倍增,声似雷响。

佗如获至宝,赞不绝口。并当即叫随从护卫,共享而饮。大家连声称赞:“好茶,仙茶。此乃上天所赐也。谢天,谢地,谢神明。”

于是,佗令派兵护守,加强管理。我想,赵佗最后能活到100多岁,仍肌肤润泽,视听不衰,这大概也与其常品霍山云雾茶和喝了七井仙泉之水有关吧。

据《史记》载: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佗乃大说陆生,留与饮之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今日闻所不闻。赐陆生囊中装值千金,他送亦千金。陆生卒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贾为太中大夫。

上面所言的赐陆生囊中装值千金里,其中就有南越特产霍山云雾茶。因为佗与生的品茶中,生多次称赞不已,都说:“此真乃仙草也。霍山真乃仙境也。无怪乎都说南越物华天宝啊。”佗知其所好,故赐之。

再说,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苏辙贬官化州别驾,安置在龙川住了17个月。其间,他邀其哥苏轼来龙川共聚,并陪他游览霍山。游罢胜景,品过霍山云雾茶。苏轼即诗曰:“品尽名山茶千壶,不及霍山云雾香。”因而,霍山云雾茶就更加名声鹊起,名动天下。

茶史悠久,源远流长,溯至炎黄。据载,早在4000多年前,神农氏(炎帝),日尝七十二草,中毒,尝茶而解之。从而发现了茶。《神农食经》载,“茶茗久服,有力悦志。”

到了唐代,茶传到日本。宋代,已有阿拉伯商人,定居泉州,运销茶叶。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时,也将茶叶远销到东南亚和南部非洲各国,1610年,荷兰商船首选从澳门运茶到欧洲。特别是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沿途撒满了茶文化的种子,生生不息,惠及苍生,普罗天下,造福于民。

从古至今,茶叶已传播到了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63个国家种植茶叶,他们都是从我国直接或间接引种过去的。目前,茶叶、咖啡、可可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所以,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叶是中国人的骄傲。中国的茶叶,丝绸和陶瓷一起,都是我国人民对人类的贡献。

说起茶叶,那可真是一大学问。关于茶的分类,按其加工方法不同,主要可分为六类: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砖茶(亦称黑茶)。

绿茶是未经发酵高温杀青制成的茶,叶绿汤绿,代表有西湖龙井、太湖碧罗春、信阳毛尖、霍山云雾茶等。红茶是经过发酵制成的茶,叶红汤红,代表有祁门红茶、滇红、宁红、英红等。乌龙茶是一种半发酵的茶,绿叶镶红边,代表有武夷岩茶(以大红袍为最)、铁观音等。花茶是将香花放在茶胚中混制而成的茶,常见的有玫瑰、珠兰、茉莉花等,主要以苏州茉莉花茶为其名品。白茶是既不发酵又不揉捏制成的茶,其芽头毫白,主要产于福建福鼎和政和等县,台湾也有少量生产。砖茶属于紧压茶,是用老白青、绿茶、花茶等蒸制后放入模具内压制而成的茶,主要产于云南、四川、湖南、湖北等地,如云南普洱茶,人若饮之,回味无穷。

我们国人用茶,历经了四个阶段。远古时代,是咀嚼鲜汁,既可治病,又可品香。春秋时代,茶叶作为“茗菜”走上餐桌;魏晋时,街市有“茗粥”出售。汉魏时,将茶叶晒干储藏,需用时烹煮饮之。从明代起,改煮茶为泡茶。

我们中国人饮茶,始于秦汉。时至今日,饮茶内容仍十分丰富,主要分为:

平日饮茶。自古道:晨起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客家地区,更不可一日无茶。

接客饮茶。每当宾客到来,首先是泡一壶茶,倒一杯茶给客人。然后再继而为其续茶。待客倒茶,也是大有学问的。我们常说:“茶满八分,酒满十分,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在接客的过程中,主人陆续为客人倒茶,会使人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让人暖心,情义倍增。

寺院饮茶。唐代,六祖惠能之后,为解决和尚禁食禅时出现的干渴,疲惫和错睡现象,便允许在坐禅前饮茶。到了宋代,“禅前饮茶”已成习俗。苏东坡有诗曰:“建茶三十片,不审味如何,奉赠包居士,僧房战睡魔。”

宋宣和年间,一位龙川的官员,因遭人忌妒、诬陷,专程去拜会霍山灵山寺的高僧,想求个签,预测前程。高僧知其来意,从茶罐里抓了一撮茶叶放在杯里,斟了些温水递过给他,那茶叶全漂在水面上,半点香味也没有。见客人面露疑色,高僧忙说:“不好意思,您看我真是糊涂了,竟用温水给客人泡茶。”当即,又拿了一撮茶叶放在杯中,便将炉上刚煮沸的开水倒进杯里。但见那茶叶在杯中的开水里上下沉浮,一会儿便散发出阵阵诱人的清香。高僧连续加了三次水,茶叶在水中一次又一次翻滚沉浮,茶香满室,令人神爽。高僧最后将茶杯递到那官员手中说:“大人喝了这杯茶,再去求签吧。”那官员也许是个聪明人,便起身向高僧道谢说:“非常感谢高僧的指教,在下不求了。”

也许是这位官员从高僧的泡茶过程中感悟到:忌妒,是人性中最难于克服的弱点,你可以不忌妒别人,但却无法避免别人对你的忌妒。我们要懂得“人不遭忌妒是腐才”。因此,要将遭人忌妒视为促进你奋发的动力。又或是这位官员意识到:茶叶在沸水中沉泡洗礼,翻腾沉浮,而后归于平静,一如我们跌宕起伏的人生。人生如茶,需要静心以待,沉时坦然,浮时沉淀。因为遭遇苦涩是暂时的,但不会永远沉沦。所以,只有沉住气,方能成大器也。

喝茶与品茶有何不同呢?喝茶是为了解渴,快饮快咽。品茶是用审美观对茶叶进行鉴别和欣赏,是浅饮慢啜,重在意境。

茶入口中,联想无穷。如周总理在品茶的茶汤中,就联想到茶农种茶制茶的艰辛,感慨地说:“种茶人太辛苦了。”有位游客在品尝过霍山云雾茶后,深有感悟地说:“我从霍山云雾茶中,看到了霍山的壮美神奇,多美的人间仙境啊。”前者是品出了社会的文化美,后者是品出了自然景观美,这些,都是高品位品茶和中华民族高洁清雅风尚的一种体现。

茶叶一身宝,生活少不了。茶叶是多种化学元素的集合体。它含有碳、氢、氧、氮、钾、钙、磷、硒、碘、氟等元素。对人具有生津止渴、提神醒脑、解油腻助消化、消炎杀菌、利尿解毒、减肥美容、益气增力、防治心血管病、治“三高”抗辐射、益寿延年等功效和作用。

中国的“茶道”,是唐代时由日本在中国的留学生传到日本的,才有了日本的“茶道”,后又经日本传到其他国家。但无论哪国的“茶道”,其所追求的都是朋友相聚时的精神目标,即文明礼貌、祥和谦让的一种愉悦心境。

茶,是中华文明传承千年的待客之道、交友之仪。我们深信,只要我们都传承茶文化,彰显茶文明,弘扬茶精神,就一定能茶满天下,让茶永远为人类造福。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华夏儿女,以茶悟道,团结奋进,砥砺前行,茶文化必将成为民族复兴征程中的精神纽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沁润心脾的文化力量。

作者:巫资发






上一篇:澄陂村的猪肉“灯盏”与尚武习俗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