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讨论:AI时代的文学创作
编者按: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AI写作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上期(2025年3月10日5版)关于AI写作与人类写作的探讨,我们聆听了多位作家学者的真知灼见,引发了广泛共鸣。本期,我们将继续推进这一话题,展开更深层次、多维度的思考与讨论。
写作无穷尽
关于AI写作已成热点。作为编辑和写作60年的人来说,不想从历史、逻辑、识见方面谈这个问题,因为这些认识本身就相当于AI写出的文章。它通用、共识、共情。
AI刚出现时我当时只想到一个简单的问题:大量AI写出的文学作品,比如小说,对编辑和刊物来说是个麻烦事,常常不能判断人机写作的真假。当然这与一些年轻编辑学识经验不足有关,但是一旦作者将AI的作品加工、删改、增添之后就假作真时真亦假了!
后来我尝试分析了几种情况。AI写作的文学评论,因知识面及积累太丰厚,它的逻辑条理系统完整,大体上不能太挑剔,总体可以成立,虽不拔尖。而小说它就有明显欠缺。举一个例子,生活中的一个细节,这是作者个人的独特经历,AI再厉害也是无能为力的。
所以不必担心AI会取代文学!
(作者:李霁宇,历任云南省作协副主席、昆明作协主席、《滇池》主编、昆明文联副主席)
AI是文学的双刃剑
在人工智能(AI)DeepSeek问世之前,我用360AI、文心一言等AI辅助写作,已有近一年的经历,在搜寻素材和思路、整理素材、优化语言等方面,AI功力神异,常令人生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叹。
依我的经验,生成整篇散文,AI难于达到要求,但生成散文片段尚可。AI效应好不好,完全取决于指令是否全面、精准,是否有创造性。AI更适合诸如报告、请示、工作总结等职场应用文书和律诗、绝句之类有一定模式性的文体的生成,这些文体的格式特点与基于逻辑算法的AI更为吻合。AI属于“偏冷情感”写作,但并非生成的文字就没有一点“人情”,如果你喂入的指令有情感要求,那么AI生成的文字,也相应可“眉眼含情”。我曾请DeepSeek写一首沁园春词,咏我的散文《榕树寓言》,生成之词的内容涵盖了指令要求,还多有鼓励,且颇有感情。
AI再强大,都是人之“器具”。文学创作依然须以心行笔,以情蘸墨。AI或许可以生成近似“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类的诗句,但绝不可能臻入此等至情至境的诗境。
AI不期然间抬高了何谓真正作家的门槛。假如你过度沉湎、依赖AI,必将“承受”疏离原生灵感,滋生惰性等副作用,更令人忧患的,还有可能使作家遭受技术的异化,守不住文学的“本心”。
(作者:杨文丰,系粤东客家人,教授,一级作家,中国作协会员。曾获老舍散文奖、冰心散文奖、林语堂散文奖、丰子恺散文奖、国际华文生态文学奖等)
大道从简谈AI
有医药常识的人大都知道,青霉素是英国微生物专家弗莱明做实验时,在一次意外污染事故中发现的。此类被称为“幸运偶然”的范例,人类还有过不少。我想即使再过100年或者更久,从0-1的发现,AI基本是无能为力的。
另据有关报道,某AI模型能同时解析两三万篇论文的关联数据,并按指令选择运用。这种能力人类望尘莫及。
在DeepSeek最火热的春节期间,亲朋好友们在饭桌上开口闭口都谈这个,各持己见众说纷纭。我当时就举了以上两个例子企图说明:凡人类社会中已经被发现有文字记载的东西,AI的处理能力远超人类;凡至今没被发现没有文字记录的东西,AI则永远发现不了。所以,AI只能是人类运用的工具,不可能取代人类。
大道从简,万理相通。于文学写作而言,我认为也当如此。
尽管有人认为我以上所言,对人和AI的关系,尤其是对未来的判断过于草率,那我现在认真思考后就慎重地补上一句:人与AI是一定会处在一种融洽的共生关系中的。正如写《未来简史》的赫拉利预言的那样——未来将是驾驭智能的人类走向新文明的时代。
同理,未来也是作家们利用AI工具创作出更多更好作品的时代。
(作者:林中叶,本名叶敏虎,系中国作协会员,曾任《中国铁路文艺》副主编)
真正的文学创作是一种宗教般的皈依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任何机器的发明,任何技术的进步,其功利,都是为了造福人类,而不是为了被其奴役。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是集人的智慧之大成。它在某些方面固然可以超越人,替代人,但人永远是目的,不是手段。
我以为,把AI作为文学创作的新兴工具是伪命题。在文学创作中,AI只是作家手中一套可供查阅的浩瀚资料。因为,真正的文学创作是极其微妙而艰苦的脑力劳动,是作家生活体验乃至生命体验的结果,是作家对人生、人性、现实、历史诸方面的洞察和认知的结果。当然,艺术创作需要才华和智慧。在这一点上,人工智能可以赶上或超越某些所谓的作家,但是,AI缺乏人的体验和洞察,它不具有人的温度,人的灵魂,不具有人的真实情感。文学不是科技,文学作品是人的灵魂的浆液。真正的文学创作是一种信仰,是宗教般的皈依,是作家给心灵找到的安放之处。用AI填充稿纸,只能是作家自毁武功,自毁文学。AI写出的作品再优秀,也逃不脱它的母体是高科技的事实。
(作者:冯积岐,系原陕西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副主席)
AI难以跨越的情感鸿沟
在文学创作领域,AI技术的进步令人瞩目。它能够快速检索海量资料,精准分析语法结构,甚至模仿名家风格。然而,在散文诗这一特殊的文学体裁面前,AI始终难以触及创作中最珍贵的部分——作者独特的心境与情感体验。
细节是散文诗创作的灵魂。AI虽然能够处理大量信息,但在理解作者微妙的情感需求时常常力不从心。即使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知识和写作技巧,若对创作思路不够清晰,AI生成的文字往往“答非所问”,难以准确传达作者的心意。这种细节把握的缺失,使得AI创作的散文诗缺乏打动人心的力量。
人设的构建是散文诗创作的关键。AI需要明确的提示词来理解创作方向,但即使提供了层次清晰的提示词,AI也难以准确把握作者认可的表达方式。这种局限性源于AI无法真正理解人类复杂的情感世界,难以在作品中构建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创作过程的台阶设置是散文诗成功的重要因素。AI需要分步骤的指令来指导创作,但即使作者提供了详细的台阶点,AI生成的作品往往缺乏针对性和吸引力。这种模板式的创作方式,无法体现作者真实的心境和情境,使得作品失去了散文诗应有的灵动与深度。
散文诗创作不仅仅是语言的组合和技巧的运用,更是一种情感的流淌、心灵的共鸣和生命的体验。这些是AI目前无法真正理解和复制的。在可预见的未来,散文诗创作仍将是人类作家的专属领域,因为只有人类才能真正理解并表达内心的情感世界。
(作者:陈建族,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广东散文诗学会会员)
拥抱改变 不负时代
AI创作便捷、高效且质量高,对传统的写作者无疑会有或多或少的冲击和挑战。
我有时也会问自己,还有必要写下去吗,还能写下去吗?
我一直觉得不是文学需要我,而是我需要文学。作为一名普通的写作者,偶尔用稚嫩的笔触记录下自己生活的所见、所思、所感,心中有种莫大的满足。文学这种浸润丰盈生命的力量是其他方式很难给予的。写作是写作者对生命的感发,而这种感发如果还能引起其他阅读者的共情,这对写作者来说无疑是欢欣鼓舞的。
改变无时不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未来已来,我们要拥抱改变,让科技发展为我们所用,深深扎根人民,扎根土地,敬畏文字,用心、用情去书写,不负这大好的时代。
(作者:叶德水,系东源县文联副主席)
与AI共舞
当青铜器取代骨耜时,先民也曾恐惧大地不再结穗;当活字印刷湮没抄经生,僧侣们亦担忧文字失去灵晕。面对AI掀起的文字风暴,文坛的骚动不过是文明长河中的又一朵浪花。有人谈AI色变,认为AI会端掉好些人的饭碗;有些呢,则以不屑的姿态,以人本位的优越感去下定义,只要是人做出来的软件,那就永远都超不过人的智慧。我倒是持着一种乐观的态度。
原因有三。一,AI冲击了部分创作者,这算是重新洗牌,把平庸的、嚼甘蔗渣的那部分人直接踢出局。二,AI将会让老旧的题材、思维、语言寿终正寝,还文学创作一片新天地。三,AI可以帮助有能力的作者归结材料,充实作品结构,弥补人脑所不能涉猎的部分,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多元、精彩。这是值得期待的乐事。
没什么不可以接受。真正的作家,一定要相信自己,既不会被AI淘汰,更不会视AI为洪水猛兽。他也可以很好地运用AI,驾驭它,并且借力使自己的作品更加完美。站在数字文明的十字路口,优秀的创作者当如骑手驯服烈马,既要握紧技术的缰绳,更要保持灵魂的平衡。苏轼观潮时写下“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这份超越时空的洞察力,正是创作者面对AI时应有的姿态。当我们的笔尖既能汲取数据库的浩瀚星云,又深埋着心跳的震颤频率,文学终将在人机交响中抵达新的迦南地——那里有青铜器与硅基生命的对谈,有甲骨文与神经网络的共舞,而永恒闪耀的,仍是那颗为美战栗的人类之心。
(作者:朱洛嬉,系广东省作协会员)
上一篇:故乡落在春天的梦里——读米永霞《谁都无法真正拥有那一声滴答》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春风轻拂三月天,巾帼花开别样红。在河源这片热土上,有这样一群女性——她们是筑牢动物防疫屏障的“隐形战士”,是三尺讲台上的筑梦引路人,也是传递人间温情的志愿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