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文化 > 阅读新闻

立冬的旧年时光

晨雾漫过窗台时,我正对着日历上的“立冬”二字发怔。窗外樟树还残留着半树墨绿,风带着清冽的凉意穿行其间,像母亲当年纳鞋底时,指尖划过布料的轻响。楼下的早点铺飘来熟悉的香气,蒸笼里的热气在冷空气中凝成白雾,恍惚间竟与记忆里的立冬场景相互重叠。

童年的立冬总伴着湿漉漉的冷,天不亮窗外就响起风声,屋檐下挂着凉湿湿的雾珠。母亲早早在厨房忙碌了,土灶台里的柴火“噼啪”作响,大铁锅蒸腾的热气模糊了窗玻璃。“立冬要吃糯,暖身到年关。”母亲一边念叨着这句老话,一边将泡好的糯米倒进蒸笼。我裹着件棉袄蹲在灶台边,看火苗舔舐锅底,听糯米在蒸汽中慢慢膨胀的轻响,鼻尖萦绕着淡淡的米香。

最热闹的莫过于打糍粑的时刻。邻里几家凑在一起,将蒸熟的糯米倒进石臼,壮实的男人们握着木槌轮流捶打,“嘿哟嘿哟”的号子声盖过了风声。糯米在木槌下渐渐变得黏稠,母亲趁机用沾了水的手揪出一小块,揉成圆团塞进我嘴里,温热的米香混着芝麻的醇厚,瞬间驱散了浑身的寒气。孩子们围着石臼蹦跳,看雪白的糍粑在案板上被压成薄饼,边缘还留着手指的纹路,像一个个小小的月亮。

午后,父亲会搬出炭火盆放在堂屋中央,铸铁的盆身被岁月磨得发亮,添上几块木炭,不多时就燃起橘红色的火焰,暖意顺着脚底板往上蔓延。母亲坐在一旁打毛衣,竹针在指间翻飞,毛线球在地上滚来滚去。父亲则拿出一本我爱读的唐诗集,煞有介事地轻声诵读“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我趴在他膝头,跟着字句慢慢哼唱,炭火偶尔噼啪爆开,惊起檐下觅食的麻雀。

那时的立冬晚餐总带着绵长的香气。母亲将五花肉与土豆一同放进砂锅里,搁在炭火边慢炖,汤汁咕嘟咕嘟地冒泡,肉香混着土豆的甜糯漫满全屋。父亲会从腌菜坛里捞出酸萝卜,切成细丝撒上辣椒,清脆的酸味恰好中和了肉的醇厚。我扒着碗沿,看砂锅里的肉块在汤汁中轻轻翻滚,母亲总会夹起最大的一块放进我碗里,说:“多吃点,冬天才有力气。”

暮色渐浓时,一家人围坐在炭火旁,窗外是清冷的月光,屋内是暖融融的灯火。母亲将烤得焦香的红薯从炭火里扒出来,外皮焦黑,掰开后露出金黄的果肉,甜香四溢。父亲翻看着旧书,偶尔抬头说几句家常,炭火映照在他脸上,皱纹都变得温柔起来。我捧着红薯小口啃食,听窗外的风声穿过树梢,像一首缓慢的歌谣,心里满是踏实的温暖。

如今身在异乡,立冬的仪式感依然未改。清晨去菜市场,看到摊位上码得整整齐齐的糯米,忍不住买了几斤回家。学着母亲的样子蒸糯米、打糍粑,木槌落下的瞬间,童年的号子声仿佛在耳畔回响。丈夫在厨房炖着羊肉汤,砂锅里的汤汁翻滚,一阵阵香气漫出来。阳台上的玫瑰顶着冷意开得正艳,阳光透过玻璃洒在书页上,字里行间都浸着暖意。

傍晚时分,汤炖好了,盛在粗瓷碗里,撒上碧绿的葱花。咬一口炖得软烂的羊肉,暖意从喉咙一直暖到胃里。丈夫拿出珍藏的黄酒,温在小锅里,酒液泛起细密的气泡,淡淡的酒香与肉香交织。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下来,路灯次第亮起,像一串温暖的星辰。我忽然明白,立冬的暖意从来不止于食物,更在于那些藏在岁月里的陪伴与牵挂。

收拾碗筷时,看到手机里父亲发来的消息:“家里今天打了糍粑,冻在冰箱里,等你回来吃。”我眼眶忽然一热,原来无论走多远去哪里,总有一些味道和记忆,如同冬日的炭火,始终在岁月里温暖地燃烧。立冬又至,岁月温良,那些藏在食物里的深情,那些围炉夜话的时光,早已刻进生命的肌理,成为抵御严寒的力量,也成为心底最柔软的牵挂。

作者:卜庆萍






上一篇:摘柿记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