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在线订阅 | 汽车频道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 阅读新闻

7旬党员至今能熟背《老三篇》称“老三篇”精神不过时

    “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我们的同志都要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互相关心。” 6月29日,刚走进紫金县柏埔镇敬老院,记者就听到一阵阵激昂的郎诵声。院里熟识的老人介绍说,这是闲不住的“老主任”在教大家背语录歌。
    老人口中的“老主任”就是今年76岁的龚招娣阿婆,党龄有42年。

入党那一刻,铭记在心间
    说起龚阿婆的身世,在当时算得上根正苗红。小时候家里穷,为了度日,7岁时她被卖给人家当童养媳,直到解放后才脱离苦海,19岁那年媒人牵线结婚。虽然书读得不多,但她嗓子好,记忆力也好,唱山歌有一手。同一首山歌,别人需要听五六遍才会唱,而聪慧的她最多听三遍就可以原滋原味地唱出来。
    她唱山歌是出了名的,整个大鲁村都知道她,熟悉她,信服她。1966年柏埔镇大鲁管理区改选时,人气颇高的她被村民一致推选为村里的“妇女公”(柏埔当地土话,即村妇女主任)。同年11月20日,大鲁管理区党支部搞了一次火线入党仪式,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虽然已过去了40多年,但入党的那一刻,她仍然记忆犹新。她说,现在想起来心还怦怦直跳,激动不已。
    那一年,她28岁。就这样,她一直坚持在妇女主任的岗位上,直到1986年离职。

“老主任”“女郎中”
    别看龚阿婆个子并不很高,但年轻时开展工作中一点也不比男同志差。当时她的工作主要是催交公粮,以后又搞计划生育。在任期间,她对镇委、镇政府布置的工作从不拖拖拉拉,工作总是走在全镇各村的前列。当时整个大鲁管理区有2000多人,面积比较大,从村头走到村尾有两三堂路(一堂路相当于现在的5公里远)。由于路程远,来去一趟不容易,每次她就自带衣服,自费吃住在农民家中,不办完事绝不收兵,往往在一个小组一住就是三四天。
    大鲁管理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村民有个头痛发烧的,不能及村赶到镇医院里去治疗,往往耽误病情。当地赤脚医生又比较少,身为党员的她主动请缨顶上去,又干起了义务的“赤脚医生”。她的婆家是当地有名的中医世家,开明的家公破了传男不传女的祖传家规,把全部的中医知识传授给了她。好学的她进步也快,不久就成了当地有名的“女郎中”。
    时年42岁的格塘村村民龚雪梅由于受热引发了“生黄胆”(当地土话,即急性肝炎),被龚阿婆用家公传的诊断疗法,用白莫树茎煲了几次汤治好了。从那以后,龚雪梅再也没有复发过“生黄胆”。现在龚雪梅70多岁了还经常上山摘些野果子卖,每次赶集见了龚招娣还念叨“老主任”的好。

“老三篇”精神不过时
    从旧社会走过来的龚招娣,深知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龚阿婆平时好学,记忆力好,即使现在虽然是七十多岁的老人,除了会背诵一些风靡一时的文革语录歌,“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她还可以一字不差地背出来。说着,当着全院老人的面,龚阿婆随口背诵了《纪念白求恩》一段话“……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老三篇”给了老人一生很深的影响。2007年8月龚阿婆被政府安置住了敬老院,带头在院里开荒种地。如今正值盛夏时节,敬老院的门前、后山菜地里,瓜果飘香,青菜郁郁葱葱。院里的老人说,这就是“老主任”带着大家“愚公移山”干出来的。老人说,现在虽然改革开放了,“老三篇”精神不过时。  
本报记者 张涛



相关热词搜索:党员


上一篇:文化市场管理成“一盘棋”
下一篇:百名贫困学生与“亲人”见面 同时每人获得1000元资助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