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 阅读新闻

朴实农民将山上兰花挖回家种养后“甘为兰奴守青山”

    “千梅万水仙,一荷世难求”,好花难求,好兰花更难。由于野生兰科植物离群索居,即使是经验丰富的植物科研人员,也时常感叹寻兰不易。但当走进连平油溪七仙潭时,记者一行突然发现自己被茂密的兰花世界包围了:石壁上、岩缝里、山坡上,山谷中随处可见兰花踪影,真有大开眼界的惊艳之感。放眼望去,兰花千娇百媚,长势喜人,乍一看还以为闯进了专业兰花生产基地呢。
    眼前这位衣装朴实的农民便是育兰人童云火。三句话不离本行,童云火就开始介绍起他和兰花的事。1992年春,他在山间种茶时,偶然瞥见山谷里野生的兰花悄然开放,芳香四溢,他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怜爱之情。看到兰花能在山间杂草丛中多而不乱、仰俯自如、姿态端秀,别具一番神韵,他认为这是一种缘分,于是将这兰花小心翼翼挖回了家,栽在了盆里精心呵护。
    就这样,兰花“俘获”了童云火的心。从此,他与兰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开始了在油溪翻山越岭,寻求兰花之旅。如今,他经营的基地里的兰花品种大约有30多个,近百盆兰花中不乏各种名品。
    “爱兰者知兰”。山里兰花绽放时节,童云火最是“疯癫”。他时常一身风尘,穿梭于高山密林之间,对那些沐雨临风毅然逸香吐艳的山兰,百般品味,流连忘返。他说,山里的兰花最香、最美,令人百赏不厌。其中的“树上开花”就是他最近才发现的。
    在他的指引下,记者看到溪边一株古树上依稀长出几株兰花。记者细细观察了一会,发现这些兰花总共也就四五株,数量之少也越发让人觉得稀奇。远远望去,兰花像是挂在树上的杂草,不是那么显眼,仔细一瞧才发现分明是长在树上的。这些兰花有的像百年古树长出的胡子,给人留下百年沧桑的印象,有的像树上长出的刺,还有的像人工制作的盆景,形态各异,十分好看。对于兰花为什么会长在这些古树上,当地村民们众说纷纭,没法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1984年12月,华南农业大学林学系主任、全国知名林业专家徐燕千教授带队曾对这一带的植物资源进行考察。徐老认为这一带的山林是世界上少有的森林类型,显著的特征就是阴生植物、灌木、乔木多层次生长,密度大、湿度大。对这一带的丰富的物种,徐老赞不绝口,还特别提出对于很少见的兰花资源,要好好保护。
    对于这些,童云火说寻兰看似探秘,实则保护并加以利用。如今,他尝试着在废弃的古树桩上培育兰花,如今已初获成功。
    童云火和兰花的缘分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用童云火自己的话说:“与兰花为伍,是我的快乐。”与兰花结缘,至今20多年,依然痴心一片,每天乐于流连兰花丛中。二十多年下来,他积累了许多兰花鉴赏培育等方面的知识。
    童云火告诉记者,兰花一直以来走高端路线,这个市场比较小。如何让兰花走进千家万户,首先要走大众化之路,品种好,价格适中,让普通家庭买得起兰花。为此,他也多次到外边参观,杭州的一次参观让童云火大开眼界。“在杭州一些地方,兰花都是自然种法,种植成本相当低,材料用的是瓜子片、树皮。”童云火对此深受启发。
    对于这种自然养兰法,他也询问过很多植物专家,有的赞同有的否认,这犹如一个心结缠绕在他的心头。今年年初,他下定决心走自己认定的自然养兰路。自然养兰法需要一块较大的场地,他就选择了油溪上石坪七仙潭作为养兰基地,并投入资金对兰花进行改造。
    童云火踌躇满志:准备用5年时间完成布局,使春夏秋冬四季兰花品种超过10个,争取每一个季节都可以有兰花欣赏。他梦想着有一天自己培育的兰花能走进更多人的家里。
    本报记者  张涛

  欲看相关新闻请登录河源民生论坛:http://bbs.hynews.org/viewthread.php?tid=17420&pid=173445&page=1&extra=






上一篇:我市安全生产敲响警钟
下一篇:有了人民调解室 市民打官司前不妨先考虑调解“私了”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