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环境卫生好了不少 但占道经营等多种痼疾依旧存在
本报讯(见习记者 冷春玲)10 月 30 日下午,全市1 万多名干部群众参加了集中卫生大扫除活动,全面清理市区街头巷尾、居民小区、绿化带、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处的垃圾、杂草、淤泥、“牛皮癣”、卫生死角等。清扫过后,不少市民反映,城市的环境卫生确实好了不少。但是,记者在第二天走访时发现, 创卫 “战果”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巩固,不少问题开始露头。
有市民反映,宝源大桥的商贩与城管玩“游击战”,与城管制造“擦肩而过”,创卫成果白天有,晚上没有。
10 月31 日晚上10 时许,记者来到沿江路宝源大桥附近,一辆城管执法车,两名城管“把守”,周围的店铺商贩在指定区域内守法经营,我们貌似看到了创卫带来的实际效果。但是,就在离城管50 米开外的地方,记者发现了一辆三轮车,满载着烧烤的器具和高高的一摞椅子,在城管的眼皮底下伺机“潜伏”着。再一看,马路旁边的电缆分支箱也有“学问”,后面 “埋伏”着十几张折叠桌子。
10 时40 分,城管的执法车“如期” 下班,不到5 分钟,三架烧烤炉就在刚才城管执法车停靠的地方摆开阵势。原本守法经营的大排档也将 “战场”延伸到马路路面,老板将 “埋伏”在马路对面电缆分支箱后面的桌子“请”了出来。再看那个“潜伏者”,也早已经将“ 身份”亮出来了。不到十分钟,马路再现烧烤档热闹红火的场面。
市委书记陈建华参加完卫生清理工作后说,创卫要保持常态化,即使创卫成功了,市区环境卫生清洁工作也要建立长效机制。城市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就是通过相应的管理途径与体制,使一个城市的卫生得到可持续的维护。
如何建立一个可行的长效管理机制,首先是要让大家科学、正确地认识创卫,尤其是要让各职能部门和全市的群众深刻地感受到创卫的好处,这样才能把创卫变成各职能部门和市民自己的一份责任。
另外,创建高效、便捷的管理体制是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的核心。要逐步改变人海战术、突击管理的现状,涉及城市管理的各个职能部门要齐抓共管,强化街道在城市管理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推行网格化管理,明确每一个层次的责任人。
前日23 点46 分,一些宵夜档摆到了茶山公园旁边。谭兴孚 陈双焱 摄
前日23 点49 分,大同路一家餐馆开始将桌椅摆出人行道。谭兴孚 陈双焱 摄
创卫问题直击① 背街小巷“暗藏”垃圾
前日下午4 时,记者在兴源东路、红星路、河源大道附近采访时发现,大多数背街小巷相对整洁,一些小巷有市民正热火朝天地清理生活、建筑垃圾和杂草,但也有不少背街小巷垃圾随处可见。记者注意到,这些小巷多为分散的民居聚集地。
在旺源路南侧一背街小巷,一些在建建筑和正在装修的居民楼前,堆放着砂石等建筑材料,还有废纸片、一次性方便袋等生活垃圾随处可见。红星路南侧、河源大道西侧的背街小巷,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
在旺源路南侧背街小巷,一居民告诉记者,由于小巷里没有垃圾桶,居民只好将生活垃圾装在塑料袋中,堆放在门前,风一吹,或者是被路人、车辆撞开,垃圾就散在巷子里了。另外,有些住在楼上的居民不时从窗户往小巷“空投”垃圾,也挺让人头痛的。
此外,小巷中零零散散地分布着许多小餐馆、粮油店、士多店甚至是废品收购站,这些店铺制造出不少垃圾。本报记者 周焕
创卫问题直击② 市民陋习多卫生意识差
去年10 月10 日,“清洁河源百日大行动”拉开帷幕,这项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的民心工程,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积极响应和支持。然而,我们在看到城市卫生状况明显好转的同时,一些市民公共卫生意识的缺失却成了进一步治理环境卫生的顽症。
随时随地丢垃圾
记者近日走访市区一些人口密集场所发现,有不少市民只顾一己私欲,在玩乐时随地乱扔垃圾,有的商家唯利是图,制造垃圾后不清理、乱堆放,使得公共环境的卫生很糟糕。
10 月30 日晚8 时许,记者在长安街看到人头攒动,车辆穿行不止,烧烤摊、水果摊、各种小吃摊汇集在街道两旁,纸巾、水果皮、塑料袋、一次性筷子等垃圾被直接丢弃在地上。一些市民出来吃宵夜,直奔各种食摊掏钱买食,然后就近找个地方坐下来享用,并随手把垃圾扔在地上。
同时,记者还发现大同路饮食店门外的卫生状况也很糟糕,有的餐馆把店外的步道当成了厨房,在那里洗碗筷和青菜,剩菜剩饭和塑料袋等垃圾扫到一起堆放在马路边,污水也冲到了马路上。
不只是道路上的卫生状况差,市民休闲好去处之一的文化广场,也难逃垃圾污染。31 日晚7 时许,文化广场已聚集了不少市民。记者走进广场一看,草地上白的黑的红的塑料袋在路灯的映照下尤其刺眼,水果的皮核、矿泉水瓶、快餐盒等垃圾或被扔在草地上,或被扔在坐椅下。
随地吐痰大小便
走在河源的街头,在赏心悦目于日渐变靓的城市新貌时,在一些公共场所,还是可以看到痰迹斑斑。有人甚至在草地上、大街上的角落乱小便,花花绿绿的“牛皮癣”遍布了一些公共场所,让人深觉恶心……像乱吐痰这种行为,其实谁都知道不好,但因为不是吐在自己身上、吐在自己家里,很多人都觉得无所谓。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个人卫生越来越重视,对家居环境也是精益求精的今天,为何却有这样一些人,在对待我们共同的家园时做出如此不文明之举呢?记者在采访中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是很多市民的公共卫生意识缺失、公共卫生道德丧失所致。
当前,我市为打造“卫生城市”而努力。一些市民自己家中清洁齐整,却将垃圾随意往窗外、大街上扔,以为这与自己没有关系。市环卫部门的一位负责人曾向记者感叹: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个城市里生活,如果大家都不注意公共卫生,即使个人卫生和家庭卫生做得再好,我们这个城市还是不干净,大家的生活品质也无从谈起。
记者希望通过此报道,唤起市民的公共卫生意识,杜绝不文明的生活陋习,主动爱护公共卫生。本报记者 俞冰传
创卫问题直击③ 占道经营依旧卫生状况堪忧
前晚11 时,记者在市区大同路、华达街、长安街走访发现,中小餐饮店占道经营现象有所减少,但卫生状况仍不容乐观。
在大同路,以往市民投诉较多的占道经营、烧烤油烟大等现象大有缓解。在这一路段,将摊档摆上人行道经营,摆上桌子供食客在人行道上就餐的情景不再。各个摊档包括啤酒城的烧烤档都转到了店内,以往弥漫于空气中的浓烟和呛鼻气味大大减少。食客也坐回店里或在走廊上就餐,两边的人行道路面显得开阔,视野也大大放宽。“这条路以前一到晚上就显得很拥挤,现在好多了,希望能长久保持下去。”市民黄小姐说。
但在华达街、长安街等地,不少宵夜档仍把桌椅摆上人行道,占道经营现象依旧存在。
在大同路一火锅店,大厅里的桌子上堆放了蔬菜、肉丸等菜肴,既没有任何防蝇手段,也没有进行遮掩。在另一家餐馆的储物间, 同时也是洗碗的地方,用过的脏桌布、干桌布及洗过的碗具混合摆放,整个空间显得拥挤杂乱。记者注意到,不少中小餐饮店的消毒设备没能发挥作用,有的当成存放物品的容器,有的纯粹作为摆设,在清洗餐具时用洗洁精加水洗过、擦干之后,就摆上了餐桌,这种现象在粉、面摊档表现尤为突出。
部分餐饮从业人员的自身卫生意识也很薄弱,往顾客面前送餐具时手指伸到了餐具的中间,在上菜的过程中与别人聊天,没有意识到唾沫已经喷到食物中。作为老大难的排水问题也未得到有效解决,仍有不少店面将清洗餐具后的污水及其他废水直接排向路面,大同路长达几百米的路面时常湿漉漉的。本报记者 叶能军
创卫问题直击④ 监管不力痼疾难除
随着迎接国家“创卫”检查日子的临近,全市上下掀起了一股围剿 “创卫”死角的热潮,市区的市容市貌有所好转。然而,记者连日对市区市容市貌的暗访中发现,由于监管力度不够,市区“马路市场”痼疾未除,城区早餐、夜市占道严重等现象依然存在,没有得到根本整治。
记者在新风路与文明路交会处看到,一烧烤摊正在路边摆摊,其设备十分简陋:一个长方形炭炉上,架着一个黑漆漆的铁网,铁网前放着三四个调料瓶,旁边各种各样的食物直接裸放着。一见有顾客上门,小贩立即起火烧烤,一股烧烤的油烟味渐渐四溢开来。据调查,市区许多街道都可见这类烧烤摊。随着夜晚的来临,在这些街头烧烤摊的上空,升起了滚滚浓烟。
在市区大同路,记者看到宵夜档在人行道上摆满桌子,地上到处都是纸巾等垃圾;在新风路与永福路交会处,街道两旁摆放着许多摊位,有卖水果的,有卖早餐的……原本较宽的道路现在只能容下一辆车通过;在红星路,部分商家把商品摆放在人行道上。据了解,在市区,这些占道经营的现象普遍存在。
市区长安街尾、旺福路、中堤路,附近居民在此“圈地”种菜,记者现场看到,在绿化带内及待建地上,空地已变成菜地。据了解,以前很多待建地和绿化带杂草丛生,没人管理,不少居民便“开荒”种上青菜。
记者在华达街看到,个别经营户为了扩大经营面积,竟擅自在店面外拉挂起彩色雨布,有的店铺在人行道上树起遮阳伞、伸缩篷,有的店铺还随处乱放户外广告,影响市容环境。在红星路,记者看到,有商家在绿化树上悬挂彩旗。在华达街某居民区出口,乱拉的电线形同蜘蛛网,有的电线悬掉在半空,既影响市容市貌,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本报记者 朱许龙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