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90余处文化旧(遗)址需修缮保护
昨日上午,寒风冷冽,全市60 多名党员干部怀着一颗火热的心,前往紫金县苏区镇参观“血田”、红屋、革命烈士纪念碑等革命遗址群,缅怀革命先烈,接受红色教育。图为大家在苏区镇的革命老区遗址展览馆参观。本报记者 蒋安春 摄
本报讯(记者 蒋安春)从 2010 年开始三年内,市财政每年将筹集400 万元,各县区财政每年各筹集200 万元,用于全市文化旧(遗)址保护修缮。这是记者从昨日召开的全市文化旧(遗)址保护修缮工作会议上获悉的。
文化旧(遗)址是我市历史文化的见证,是客家古邑文化底蕴的重要体现,也是不可再生的珍贵人文资源。据了解,目前我市普查出不可移动文化旧(遗)址 2271 处,其中革命旧(遗)址115 处,需要建设的24 处,需要修缮的 46 处,需要保护的45 处。但由于部分干部群众对文化遗存保护修缮的意识差,加上自然力的侵蚀和人为的损坏,大量的旧(遗)址年久失修,有的已经破败不堪,亟需保护修缮。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善平在会议上指出,要全面落实《关于大力推进客家古邑文化建设的意见》,特别是要抓住关键环节,把遗址修缮作为推进客家古邑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他说,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认真做好文化旧(遗)址修缮规划,多方筹集资金,力争用3 年时间完成一批亟需保护、修缮、建设的文化遗存项目,并充分发挥文化旧(遗)址的作用,把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市委书记陈建华指出,文化崛起是河源率先崛起的三大任务之一,文化、生态和经济的同时崛起才是“率先崛起”;文化崛起就要抓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文化设施的建设。他强调,我们要利用自己的文化高地来争取社会各界的资金,并要求相关部门要对全市文物普查出的线索再进行一次梳理,要恢复一些古建筑和建设一些“二十四史”人物的纪念建筑,大力推进客家文化公园等文化设施建设,全市要以一个崭新的姿态来迎接第23届世客会。
三年完成苏区旧(遗)址群修缮 打好“红色紫金”牌
本报讯(记者 蒋安春)紫金是一块红色的土地,全县共有18 处革命斗争旧址、遗址。该县提出,为全力打造 “客家古邑·红色紫金”文化品牌,从明年开始的三年内,县财政每年筹集200 万元以上资金,专门用于修缮革命旧(遗)址、革命历史纪念场馆等。
据了解,该县决定从2008 年开始至2011年,对苏区18处革命旧(遗)址分三期进行维修。从去年冬到今年10 月,已投入资金500 多万元,完成了苏区红军亭、“血田”遗址等修缮工程,修建了苏区革命烈士展览馆等。
该县提出,今后,要在着力打造具有紫金特色的客家古邑文化旅游品牌的基础上,重点编制苏区红色旅游景区专项规划,力争在三年内,完成苏区镇革命旧(遗)址群修缮,制作苏区“血田”遗址大型雕刻,并全力申报苏区革命旧(遗)址群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推进佗城文化旅游景区升级 建佗城古城门牌楼
本报讯(记者 蒋安春)佗城是河源乃至广东文物古迹最集中的地方之一。龙川县提出,为迎接第23 届世客会,将大力推进佗城文化旅游景区改造升级工作。
据了解,该县已全面启动这项工作,正着手修复一批古建筑。按照计划,将在明年4 月份修复位于龙川商会旧址一带的古城墙,沿河边恢复原城墙外3米宽,约30米长的古道;明年 6月修复好越王井并改造好南越王庙;明年9 月前完成龙川考棚的修复工作;明年8月至10月完成学宫的修缮,再现学宫明伦堂读书场景。
此外,按照规划,该县拟在205 国道农民街入口处修建佗城古城门牌楼,该项目预计明年5月前建成。
更多信息请登录河源民生论坛: http://bbs.hynews.org/redirect.php?tid=31502&goto=lastpost#lastpost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