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 阅读新闻

本报欢度15岁生日

                                                                                                                                                                                                                                                              

以心灵感受深情马史先生向本报赠送“人民心声”书法作品

用镜头定格精彩酒会上精彩的文艺表演博得嘉宾的热烈掌声

忆往昔成就辉煌,看今朝更上层楼。1 月8 日晚,本报假座市区假日酒店隆重举行创刊15 周年庆祝酒会。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小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吴善平,副市长吴有必与来自社会各界的嘉宾共300 多人出席活动,祝贺本报的15 岁生日。图为市领导刘小华、吴善平、吴有必与本报总编辑梁伟光共同举杯庆祝。本报记者 胡青松 谭兴孚 陈双焱 摄

《河源晚报》欢度十五岁生日

报领导班子成员与现场嘉宾举杯。本报记者谭兴孚 陈双焱 摄

市领导寄语本报:以创刊十五周年为新起点,再接再厉,突出特色,做大做强

      本报讯(记者 蒋安春)15 岁,正是风华正茂时;15 岁,正是锐意进取时;15 岁,正是满怀希望时。1 月8 日下午,市区假日酒店二楼宴会厅内高朋满座, 宾客如云, 笑语盈盈,暖意融融。《河源晚报》创刊十五周年庆祝酒会在这里隆重举行,与《河源晚报》15 年来风雨同行的社会各界友人欢聚在一起,给《河源晚报》这个15 岁的“少年”送上真挚的生日祝福。

      市长刘小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善平、副市长吴有必等市领导和市直、各县区有关单位负责人,经济、文化等社会各界共300 多人出席了庆祝酒会。

      当天下午,假日酒店内,晚报全体同仁穿上了火红的外套,兴奋和喜悦映红了大家的脸颊,传达着同样的喜悦:今天是我们的生日!下午6 时许,宴会厅内已是宾客云集,到处洋溢着欢声笑语。

      酒会上,刘小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河源晚报》走过的15 年,是一个艰苦创业的15 年,是一个硕果累累的15 年:15 年来,晚报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上;在宣传推荐河源的投资环境、发展优势上;在反映百姓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沟通与基层、与群众的联系上;在弘扬河源的客家文化、提升河源的城市品味,增强河源的文化软实力上;在探索、启发晚报的办报路子,培育地方报纸的业务骨干上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小华认为,《河源晚报》的定位准、理念新、班子强、队伍精、机制好、效益好。他希望晚报要以取得的成绩为新起点,牢记职责,创新机制,彰显特色,引进人才,以更好地适应晚报发展需要。

      吴善平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了《河源晚报》15 年来所取得的成绩。他说,《河源晚报》始终坚持正确的办报方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宣传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宣传广大群众的创业精神,为河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始终心系百姓,反映民意,已经成为联系、沟通、服务广大市民群众的重要代表。他希望晚报能以创刊十五周年为新起点,再接再厉,在今后更好地把握舆论导向,用正确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来引导、影响、凝聚群众;继续彰显特色,不断扩大报纸的社会影响力,突出市场化、社会化、市民化的特点;继续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提高业务水平,进一步把报业做大做强,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继续抓好队伍,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把河源晚报这个团队打造成为一支能接受挑战,担起重任的新闻专业队伍。

      15 年风雨励精图治,15 年拼搏奋勇争先,15 年开拓成绩斐然!《河源晚报》总编辑梁伟光回顾了晚报 15 年的发展史。他说,15 年来,《河源晚报》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及时传递社情民意,品牌影响力迅速扩大,已经成为河源新闻舆论和对外宣传的重要阵地与渠道; 15 年来,《河源晚报》创新理念,版面不断扩充、管理不断革新,队伍不断壮大,已经形成了“一报一刊一网站”的新格局,发行量近8 万份,遍及我市市区、县城,并进入了省会广州市区和珠三角周边城市。

      随后,市领导刘小华、吴善平、吴有必和本报总编辑梁伟光共同开启庆祝香槟,为河源晚报开启了下一个更为丰盈的十五年!

      活动中,本报部分员工登台演唱《难忘今宵》,与现场嘉宾一起见证本报15 年佳绩。本报记者 谭兴孚 陈双焱 摄

做大文化产业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管思燕说,15 年来,晚报不断克服困难,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从创刊时的对开4 版到现在的4 开16 版,从周一报到周三报再到周五报,成为了河源很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之一。

      15 年来,河源晚报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重大活动,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为河源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晚报坚持自己的办报特色,反映社情民意,关注市井百态,聆听百姓心声,强化服务百姓。在改革创新中,把报纸当作一份文化产业来经营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他希望河源晚报进一步强化新闻宣传,进一步改进报道方式,进一步创新报纸经营理念,将河源晚报办成河源有影响力的文化产业。谢素德

实用彰显其价值

      “每天早上一上班,到值班室拿一份当天新鲜出炉的《河源晚报》,多年来已成为我工作中的一种习惯。”本报读者李燕南笑着对记者说。

      喜欢读报的李燕南,10 来年一直爱看《河源晚报》。“作为一个河源人,肯定想了解本地的一些信息,晚报给大家带来了这样的报道, 既有政府的动态,也有对民生事件的关注。像对本地热点问题的报道,例如去年的拐卖儿童事件、出租车不打表等现象,做得及时,体现了‘实用’两字。”说起晚报的特色,他侃侃而谈。

      他说,2006 年,市公安局在河源晚报开设了“现场110”栏目,3 年多来点滴记载了110 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日常工作,真实、鲜活,既报道了河源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在打击犯罪、服务群众、维护稳定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也满足了群众对公安工作的知情权,可以说是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作为一名老读者,我会继续关注河源晚报的成长,也祝愿河源晚报朝着‘实用彰显价值’ 的目标前进,办成大家都爱看的一张报纸。”最后,李燕南表达了对晚报的真挚祝福。黄丹

报企携手闯市场

      本报讯(记者 叶能军)来自通信、商贸、金融、房地产、汽车、旅游等行业的数10 家企业代表欢聚一堂,共同参与了当晚的庆祝酒会。

      会上,东江明珠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营销部经理孔祥彪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东江首府楼盘销售渐入佳境,这中间离不开媒体的大力支持,河源晚报作为我市的主流媒体,功不可没。我在工作中就接触到不少这样的购房者,是通过河源晚报的推介前来看房的,其中不乏珠三角地区的客源。”孔祥彪说。

      永和兴英达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与本报已有6 年多的业务往来,该公司董事长赖书堂对双方的合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过去的一年,我们通过河源晚报在当地的强大影响力,进行了一系列的宣传活动,努力发展新客户,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河源晚报去年主办的5 次车展,我们全部参与了,并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现场花絮:

一报长空映彩天

      “十五光辉月总圆,晚芳共赏仰云巅。前方纵有三生约,一报长空映彩天。”

      晚会开始不久,见现场热闹无比,市文化系统老领导、市文化局原局长卓佛坤老先生提笔赋诗一首,赠与河源晚报,庆贺晚报15 华诞。优美的词句,加上主持人声情并茂的朗诵,让现场观众领略了卓老先生的文采。卓佛坤老先生酷爱写诗,退休后仍笔耕不辍,现为河源市诗词协会会长、广东省中华诗词学会理事。程癸键

感受魔术的神奇

      晚会上,主持人要求一名晚报的记者上台,与美女魔术师阿梅一起表演《美女神奇脱衣》。我被美女魔术师阿梅邀请上台。

      上台后,魔术师给我做了一遍示范,然后由我将美女魔术师阿梅的双手反绑。在表演时,我可以确认每打一个结都是牢固、真实的;绳子也是普通的绳子。

      但随着主持人倒数“一二三”的瞬间,我所穿的红色外套上衣已经穿到魔术师的身上。在这瞬间,她是怎么操作的,作为零距离接触的我一无所知。这就是魔术的神奇! 刁城帮

老报人情系晚报

准确明晰亲市民  充满活力前景阔

      本报首任社长现任市体育局局长陈成威深情感慨。他说,尚属少年时期的《河源晚报》充满活力,前景广阔。

      陈成威说,15 年来,《河源晚报》始终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以关注民生和服务群众为己任,以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深刻的思考,见证历史,记录时代,前瞻未来。15 年来,一代代晚报人像跑接力赛一样,在新闻事业的跑道上激情飞奔。其间所迈出的每一步坚实的脚步,无不浸满晚报人辛勤的汗水,无不饱含广大读者真诚的关爱,无不为晚报今天的成就和明天的辉煌堆积着坚实的基石。跟一些“名晚”相比,目前《河源晚报》尚属少年成长时期,但其办报的性质和特色跟“名晚”是一样的,编采、广告、发行水平逐步得到提升。尤其是发行方面,《河源晚报》以其内容丰富,雅俗共赏,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倍受广大读者喜爱,发行量从立足本市,走向珠三角地区,还走出了省外。

      陈成威说,希望本报继续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方针,关注民生,服务百姓,把报纸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希望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关心支持《河源晚报》的发展。祝福本报蒸蒸日上,越办越好。本报记者张紫辉

忆当年筚路蓝缕  看如今满怀自豪

      本报讯(记者 张安定)“在晚报工作过是件非常荣耀的事情,看到她今天取得的成绩我很自豪。”本报创刊时期的元老梁玉芳女士激动地说。

      1994年6月,梁玉芳女士就加入到《东江晚报》的前身《东江文报》,任副社长。95 年1 月8 日,她见证了《东江晚报》的呱呱坠地,从此也见证了河源晚报风雨兼程、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梁玉芳回忆,创刊之初报社条件很艰苦,只有10 来个人,办公场地简陋,新来的记者还有过打地铺的经历,但大家都不计报酬,经常通宵工作,保证每期报纸的正常出版。梁玉芳说,尽管离开晚报多年,但如今一看到这张报纸仍很激动。

      河源晚报社原政文部副主任陈雄,就是梁玉芳所说的打过地铺的老同志之一。陈雄说,人生有很多第一次,我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次是在河源晚报,在晚报的工作和生活很精彩,这段经历对我今后的人生有很大帮助。他告诉记者,尽管离开晚报多年,但晚报一直是他第一关注的报纸,哪怕看到一个小小的错别字,都会及时跟报社的前同事们提出来。

      陈雄说,经过15 年的发展,晚报在不是 “新闻富矿”的河源,作出了很多努力和探索,取得了很高程度的社会认同,希望在今后的发展上继续发挥“草根”精神,各项工作更上一层楼。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src="/include/js/digg.js"></script>




上一篇:孙中山祖籍地紫金中坝孙氏宗亲日前赴赣寻根凭吊先祖
下一篇:从超市买来鸡蛋在空中抛七八次蛋黄不散开 原是假蛋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