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昨开幕
昨天上午,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在市会议中心开幕。本报记者胡青松谭兴孚陈双焱摄
刘小华作政府工作报告
本报讯(记者 谢素德)昨天上午,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在市会议中心隆重开幕。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建华主持大会。市长刘小华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对2009 年工作进行了回顾,部署了当前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并对2010 年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
报告指出,2009年,市政府有效遏止了经济增长明显下滑态势,依期完成了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报告明确了今年市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要立足增总量、优结构、扩需求、重民生、强后劲,继续坚定不移做大做优经济“蛋糕”,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定不移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和旅游产业化,坚定不移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坚定不移打造一流发展环境;深入实施“三反” 理念,更加注重创新发展方式,更加注重提升发展优势,更加注重加强统筹谋划,更加注重加快改善民生,更加注重锤炼过硬作风,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断提升全市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为实现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崛起继续积蓄力量,努力争当全省山区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
报告提出,今年必须扎实做好七大方面工作: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竞争力;着力扩大有效需求,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着力强化生态环保,推进宜居城乡建设;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千方百计改善民生;着力深化各项改革,增强体制机制活力;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
会议书面审查了河源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 2010 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河源市2009 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0 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及2010年预算草案。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迎难而上创佳绩豪情满怀向未来
■回顾2009
关键词 保增长
2009 年完成生产总值416.9 亿元,增长 10.7%。人均生产总值14325 元,增长8.2%。在淘汰落后产能减少工业产值50 多亿元的情况下,实现全社会工业总产值670.4 亿元、工业增加值205.2 亿元,分别增长14%和13.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4.6%,税收增长8.8%。人均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外贸出口、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等主要指标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
关键词 园区建设
“一区六园”开发面积比上年扩大7.7 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不断完善。全年新签约进园区项目56 个,投资总额395 亿元;新开工项目92 个,投资总额367 亿元;竣工项目85 个,投资总额53亿元。
去年,“一区六园”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和入库税收分别为368.8 亿元、 105.4 亿元和7.46 亿元,分别增长6.8%、4%和 15.4%,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近60%。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园再次竞得省政府5 亿元竞争性扶持资金。年产手机达1400万台,增长98%。
关键词 生态环保全市江河水质常年保持国家地表水Ⅰ-Ⅱ 类标准,空气质量保持一级水平,森林覆盖率达 70.8%。
去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并基本完成林业体制改革。在全省率先实施全市范围的封山育林,完成造林作业面积12.5 万亩。市区七寨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投入试运营,完成“一县一厂”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部分进入试运行。严厉打击矿产资源违法开采行为,受到国家“整规”领导小组通报表彰。淘汰落后钢铁产能133.5 万吨、小水泥20 万吨,全面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被评为“中国节能减排二十佳城市”。
关键词 收支双增长
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3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045 元,,分别增长7%和 6.7%。农村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减少到6.3万户、20.4万人,分别下降5.3% 和6.4%。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6 亿元,增长15%,居民消费价格下降2.4%。兑付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1900万元。
全年接待入市游客840.4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5.8 亿元,分别增长16.2%和15.5%。同时,房地产、商贸流通、运输仓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食宿餐饮以及信息中介、社区服务等服务业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社会保障
去年,我市解决了1.7 万多名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医保、部分退伍军人社保和国企早期离岗人员养老保险等历史遗留问题。城镇职工参加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人数分别增长 5%、5%、11%、5%、21%,增幅创历史新高。
启动了东源县新农保试点工作,全市低保救济面达7%。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5%,报销封顶线提高到5万元。新建经济适用住房767套,新增廉租房503 套,实现了提高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10%的目标。谢素德
■展望2010
2010 年,是我市实施“ 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更大成效、推动我市经济社会乘势而上、率先崛起的关键之年。必须正确研判形势,明确目标任务,坚定发展信心,继续攻坚克难,千方百计巩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千方百计提升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水平。
关键词 “三反”理念与低碳经济
实施“三反”理念,发展“ 四新”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推进自主创新,努力构建具有河源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切实增强产业竞争能力。
在提升壮大传统产业的基础上,着力培育壮大以手机为主的新电子、以太阳能光伏发电为主的新能源、以硬质合金为主的新材料和以生物制药为主的新医药等“四新”产业。重点推进汉能薄膜太阳能电池、中兴通讯、雅芝TFTLCD 、国华太阳能电站、LED 节能照明项目,继续做大模具制造业,加快建设广东省手机生产基地、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和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关键词 扩大内需与重点项目
今年,全市安排63 个重点项目,投资总额528 亿元。加快4 条高速公路和惠河城际轻轨动工建设,推动龙川至汕尾铁路立项建设;加快市区重点市政道路建设;继续抓好国省道、县乡公路以及乡镇渡口、渡船改造;加快万绿湖直饮水工程立项建设;推进河源电厂二期立项建设和“1·8·28”电网工程建设、农网改造。完成城乡水利防灾减灾、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推进中小流域综合治理。
关键词 公园城市与人居环境
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认真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完成20 个建制镇的总规修编和250 个村庄的规划编制;重点推进中心城区概念规划实施,大力推进宜居村镇“六个一”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城中村改造,完善城市道路网络和市政公用设施。
开展好宜居城乡建设试点工作,创建一批生态文明村镇。
加快林业生态市建设,扎实推进生态廊道、城镇景观林、水源涵养林、生态公益林等四大工程。全面实施封山育林。积极推进省“万村绿”工程示范点建设,深入开展 “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生态示范村”创建活动。
关键词 文化软实力与世客会
——确保今年全市财政投入社会事业资金增长15%以上。规划建设市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加快县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的改造提升,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挖掘和弘扬河源客家文化、红色文化、恐龙文化、生态文化,鼓励扶持创作演出一批地方特色浓郁、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注重引进文化实体和艺术人才,培育发展文化产业。加大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抓好佗城、阮啸仙故居等文化旧迹的修缮改造。规划建设一批历史文化名村名镇。
全力办好第23 届世客会。全面落实各项筹备工作,加强与海内外客属乡亲联络沟通,举全市之力,把世客会办成一次弘扬客家文化、联络客家情谊、彰显河源魅力、推进河源发展的盛会。
关键词 “公仆信箱”与“八种能力”
——按照“三政三民”的要求,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提高各级政府应对困难挑战、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办好“公仆信箱”,拓宽纳言渠道,及时收集公共服务需求,了解基层群众意愿;着力增强各级政府及政府部门领导研判形势、谋划发展、管理社会、依法行政、应对危机、网络理政、对外交往和直面媒体等“八种能力”。
关键词 改善民生与十件实事
确保今年全市用于改善民生资金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 40%以上。
继续为群众办好十件实事:一是全面完成迎客大道、万绿湖大道、西环路一期、滨江大道一期、东江西路等5 条市区市政重点道路建设和珠河桥加宽改造工程,启动滨江大道二期工程。二是启动市区城南客运站建设,完成市区公共汽车更新投放工作。三是加大市区肉菜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力度,新建5 个、重建1 个及改造6 个肉菜市场。四是加快客家文化公园、笔架山公园、梧桐山公园建设,新建及改造市区15 个街头小公园,新增市区公共绿地50 万平方米。五是完成河源理工学校二期、市委党校教研楼工程;实施全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新建市区金沟湾小学、雅居乐小学和雅居乐中学。六是完成市博物馆建设,启动市图书馆新馆建设。七是完成市中医院改造,启动市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建设,建成市职业病防治院和慢性病防治院。八是启动市区水源工程建设,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九是完成3 万名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任务,解决农村15.5 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新建农村文化室264 个,完成 180 个行政村标准篮球场建设。十是新建经济适用住房 826 套(其中市直513 套),新增廉租住房350 套;完成6000 户农村危房改造。本报记者周焕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