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添并丰富苏氏文化元素 苏东坡石像近日将进驻苏家围
有“南中国的画里乡村”之称的苏家围客家乡村旅游区正在升级改造,景区面积拟扩容至36 万平方米,新增东山学堂、大菜园、湿地公园等项目。记者昨日了解到,以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苏东坡文化广场等项目建设为主的一期工程预计在第23 届世客会前完工。
扩容至36万平方米
自2001 年,苏家围以旅游区的面貌面世以来,它就因秀美的乡村风光、浓郁的客家风情和深厚的苏氏文化而广为游客喜爱。但多年来,由于硬件设施不足和老化,苏家围的旅游业发展缓慢。今年4 月,东江画廊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接管该景区后,计划投入5000 万元,将苏家围建设成4A景区。
该公司副总经理江新良介绍说,新景区将继续坚持以苏氏文化、客家文化、乡村文化、农耕文化为内核。根据初步规划方案,旅游区的规模将从原来的8 万平方米扩大到36万平方米。
其中,一期工程将建设苏东坡文化广场和可停放大巴40 辆、小车200 辆的生态停车场,并改造停车场边的古式民居为游客接待中心,该中心将涵盖售票、咨询、保管、导游和医疗服务等多项功能。同时,景区内的四季农事廊、乡村性别文化展馆等项目将进行修缮改良,导游牌、洗手间等配套设施也将逐步完善。
而按照中远期规划,苏家围将成为一个既有迷人的乡村风情、自然风光,又兼具互动性和乐趣性的综合性景区。江新良说,在景区的西边,该公司拟租用苏围村南面 30 亩农田作为大菜园,为游客提供自采、自摘服务,而北面靠东江的河滩地,则可打造滨江湿地公园;景区内还将新建集文化、运动、休闲、体验于一体的农家乐休闲度假区——“一亩三分地”;此外,长 6600 多米、环绕整个景区的自行车道,可满足游客自驾、自游的需求,丰富景区的可游性。
增添苏氏文化元素
苏家围的村民多是苏东坡的后裔,景区的旅游资源也很大程度是依托东坡文化效益而吸引游客的。因此,“丰富苏氏文化”成为了此次升级改造的重要内容。
记者了解到,为了体现东坡文化,该景区将把迎亲坪建设成苏东坡文化广场,在广场上立一个苏东坡的石像,建设雕刻着苏东坡诗词的书法碑林;同时将改造老民居,开设“三苏博物馆”,以图文的形式,让游客了解苏东坡的生平和与苏家围的渊源。
除了苏氏文化,景区内客家文化的提升也是重要一环。苏家围有着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作为当年苏围村的学府——东山学堂,曾因历史上一年考上12 个秀才而使该村享有“苏半县”的美誉至今。但如今,东坡学堂早已毁于风雨之中,只剩残垣荒草。幸运的是,此次改造,东山学堂也有望在旧址上重建。“学堂建成后,可以让游客参与‘三字经’、‘论语’等国学教育,让大家更多地了解我国特有的汉学教育和科举制度文化。”苏家围文化馆馆长苏瑞国说。
此外,景区还将在义合码头重修义江古庙,在各展示馆增添文化喷绘。
“在文化建设上,除了硬件设施,软件上我们也有很多改善。”江新良说,除了将改良原有的客家民俗表演外,还将增添舞龙队、燃放鞭炮等项目,“我们的设想是,把苏家围打造成最具有乡村节日喜庆氛围的乡村旅游区。”
拟修缮5栋古民居
记者了解到,无论是旧项目的修缮,还是新项目的建设,都将以客家建筑风格为主,以保持苏家围原有的风格。此外,该景区拟要求文化部门对景区内的所有古民居进行修缮,近期拟修缮其中的5栋。
“目前古民居有部分屋檐上横梁、榉头已经被滴漏的雨水侵浸腐烂,部分屋顶的瓦片已经被掀翻,部分墙体岌岌可危。”江新良说,古民居的维修将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尽量保护历史建筑的真实性和原有风格。
本报记者 蒋安春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