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洒汗水今日春满园 我市各界致力于创卫带来城市美
去年底建成的永安市场宽敞明亮、功能区分合理,进一步规范了市场的摆卖秩序,为市民供了一个文明、卫生的购菜环境。本报记者 谭兴孚 摄
“乌龙过江”工程,有效解决了新市区污水排放问题。本报记者 谭兴孚 摄
买菜就像逛超市
9 月20 日,投资150 万元的城南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工程竣工。看着整齐划一的商品柜台、一尘不染的市场地面,娇翠欲滴的新鲜蔬菜、活蹦乱跳的生猛海鲜……在市场经营蔬菜6 年的朱阿姨高兴地说:“以前污水横流,现在干净整洁,河源创卫真是‘创’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了。”
据了解,我市以创卫为契机,目前不但完成了对火车站、城南等5 个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工作,新建的永安、永福农贸市场也相继投入使用。今年,我市继续把市区农贸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作为重点工程和民生工程,大力推进“516”工程(新建5 个农贸市场,重建朱门亭市场,改造6 个农贸市场),为市民营造卫生、有序的市场环境。
连日来,记者走进城南市场、火车站市场、永安和永福市场等地采访,发现市场宽敞明亮、摊位整齐,整个菜市场看不到烂菜叶、果皮杂物等垃圾,农贸市场环境整洁,车辆停放有序,受到群众一致好评,“逛农贸市场就好像进超市”,这话一点也不为过。
在永安农贸市场里买菜的戴女士告诉记者,她住在华达南街几年了,一直在长安街买菜,原来那个所谓的菜市场又黑又脏不说,每天在有车辆通过的路上买菜也很不安全,特别是买水产品时,脏水流得满地都是,有时候不得不穿着雨鞋过来买。现在,新建的市场地面干净整洁,无论鲜肉还是蔬菜,在货架上摆放得整整齐齐,整个环境十分清爽。
记者沿着市场往里走,市场二楼有许多顾客正在挑选蔬菜,翠绿鲜嫩的蔬菜摆得整整齐齐,摊主们正忙得不可开交。在一楼水产品经营区,记者看到,每个经营摊位的水池都是用瓷片贴好的,每条过道还留有排水沟,水产摊位里溢出的水通过这些排水沟可以流到外面,很好地解决了水产品摊位水外溢的难题。
让市民感觉逛市场就像进超市一样的永安农贸市场,是我市大力推进农贸市场建设、升级改造的一个缩影。记者从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了解到,我市新建、升级改造或重建的农贸市场,都是按照“准超市化” 标准进行改造的,整个市区的农贸市场都在创卫中向前跨了一大步。在今年大力实施的“516”工程中,新建的5 个(福星、永丰、四伙计、源西、新兴)农贸市场已有3 个动工,需要重建的朱门亭市场已着手征地拆迁工作,需改造的6 个(火车站、城南、中心、兴源、新江、威尼斯)农贸市场,有2 个已完成改造,其余4 个也将在年底前全面动工改造。
城中村大变样
清垃圾、治“六乱”、搞绿化 ……持续的创卫工作改变了河源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昔日脏、乱、差的旧貌,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肖大叔在源城区东埔办事处石柱村住了将近7 年,他说:“现在村里的环境好了,走起路来都精神些,我们住在这里的老人家们心情也舒畅了。”肖大叔告诉记者,以前村里到处是垃圾,草长得老高也没人管,还有人违规建了养猪场,环境很差。但自从开展创卫工作以来,村貌的变化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杂草有人管了,居民乱倒垃圾的现象也基本没有了,到处都是整洁卫生的景象。
由于历史原因,城中村、城乡结合部虽然紧靠繁华都市,但长期以来基本都是“被遗忘的角落”, 脏乱差现象长期困扰着居民。创卫攻坚号角吹响后,我市高度重视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整治,以完善环卫基础设施为重点, 以整治“ 脏、乱、差”为突破口,狠抓环境综合治理,加快城乡环境一体化建设步伐,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卫生状况明显改善。
东埔办事处党工委委员黄学文介绍说,为把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整治好,他们想了很多办法,除加强日常保洁外,他们还动员各村委会两委干部和村民小组长等,挨家挨户进行宣传,使创卫工作家喻户晓,让大家都参与到创卫中来。村民创卫意识提高了,维护环境卫生也变得自动自觉了,村里也从脏乱差的城乡结合部变成了一个文明卫生的示范社区。
市容市貌换新颜
“今年的河源可以说是建市以来最干净的。”这话已经不止一次地从市领导以及一些市民的口中说出。记者在市区逛街时也一次次惊奇地发现,以前街上乱摆乱放的现象和一些流动摊点不见了,关于出租、疏通管道、开锁的“牛皮癣” 上了专用广告栏,违章建筑以及乱搭建也被强拆了……整个槎城,真的让人眼前一亮。
10 月19 日,市市容综合整治联合执法队的10 多名队员,再次对市区沿街商铺乱搭建的铁棚和车厢进行最后拆除,这也是联合执法队自去年11 月6 日成立以来的其中一次行动。据悉,执法队成立以来,坚持在整治城市“六乱”的基础上增加为整治“八乱一违规”(乱摆乱卖、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乱种乱养行为和违规广告牌),专项行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市容市貌也日益变靓。
一直以来,大同路美食街、长安街等地给市民的印象是乱摆乱卖、乱停乱放的现象比较严重地段,但记者近日到上述地段时,基本没有发现这些现象。大同路一烧烤店的老板娘告诉记者,以前他们都是在店铺门口摆烧烤档经营的,顾客的车辆也随便放,卫生状况确实不好。自从创卫以来,有关管理部门加大力度整治随街乱摆乱卖、乱停乱放现象,整条大同路的卫生状况明显好转,道路也畅通,自己在这样的环境做生意心情都要好很多。
记者了解到,为彻底整治夜宵大排档、烧烤档占道经营现象,每晚10 时开展巡查,已成为市联合执法队的日常工作。今年6 月,我市创卫通过国家暗访后,市联合执法队并没有放松各项管理工作,而是严格执行“5+2” 和“ 白+黑” 工作制。针对夜晚10 时至次日凌晨2 时,夜宵大排档和流动烧烤档占道经营行为突出的特点,市联合执法队坚持实行夜晚工作制,对市区的夜宵大排档和流动烧烤档占道经营行为进行严管严控,防止管理反弹。据统计,市联合执法队在创卫迎接国家技术评估阶段工作中,截至10 月 20 日,共清理城市“八乱一违规” 事务4568宗。
此外, 为了保障市容环境卫生,我市落实了清扫保洁制度,市区主次干道全部实行16 小时保洁,小街小巷实行12 小时保洁,火车站等重点部位实行24 小时保洁。城市机械化清扫率达到41.8%。
环境设施趋完善
再过两天,工程完全收尾的河中垃圾中转站就可以投入使用了,原来简易露天式的垃圾中转站将被密闭式垃圾中转站代替,附近的居民再也不用担心臭气和污水了。
昨日,记者从城管部门获悉,投资70 多万元进行改造的河中垃圾中转站目前已基本完工,市城管局副局长邹绍周告诉记者,为了不拖我市创卫工作的后腿,河中垃圾中转站改造工程仅花了一个月时间,改造后的垃圾中转站可以清运新江办事处管辖区内的所有生活垃圾,日处理垃圾达 20 吨,可以彻底改变过去垃圾乱倒、乱焚烧的现象。
据介绍,以前,市区对垃圾收集处理多采用厢式垃圾收集,露天摆放,臭气熏天,一些拾荒者随意乱翻,经常发生垃圾“二次污染”,市民对此很有意见。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市委市政府投入400 多万元,新建了高埔岗等8 座垃圾中转站,改建了九重门公园等3 座垃圾中转站,使市区垃圾中转站达到18 座,布局更加合理,满足了市区垃圾收集、中转的需要。此外,我市还投入 280 万元新购置了5 部垃圾压缩车、 1 部胶轮铲车、8 部遮盖式摆臂车,并投入60 万元对28 部环卫车辆全面进行了密闭化改造,目前市区共有垃圾运输车52 辆、粪便运输车2 辆、机械清扫车4 辆,垃圾收运系统已覆盖了整个市区,市区垃圾清运能力和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除此之外,我市还以创卫为契机,高标准建设了七寨生活垃圾填埋场,工程总投资2.45 亿元,占地面积 33.1 万平方米,垃圾填埋总容量达 410 万立方米。目前,首期工程已投入使用,整个工程投入运营后,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将达到 100%。七寨垃圾场渗滤液处理厂也已于今年6 月动工,10 月底可投入试运行。投入400 多万元,在七寨垃圾场渗滤液处理区建设日处理200 吨的市区粪便无害化处理厂,日处理能力100 吨的首期工程也已竣工投入使用。
上一篇:六年努力结硕果 蓝天碧水映槎城
下一篇:创卫“大考”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