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 阅读新闻

在发展中保护,万绿湖会更美

万绿湖旅游开发始终坚持环保至上。本报记者 陈仕平 摄 

     万绿湖湖区所辖范围大多在东源县。多年来,东源县党委政府和人民为保护万绿湖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什么成效?如何解决库区的发展问题?万绿湖保护还面临哪些困难?近日,东源县委书记成伟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上述问题进行了简要解答。

保护好生态是最大政治责任

      记者:对万绿湖的保护工作,社会各界十分关注。在东源县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盘子”里,万绿湖的保护处于什么地位呢?

      成伟明:对万绿湖的保护,东源县党委政府一直把它作为一种政治责任来完成。我们把新回龙、半江、涧头、双江等在内的库区6 个镇划为生态保护区。对这6 个镇来说,管好库区的这片森林,把生态保护好就是最大的政治责任,经济指标考核上与其他镇也有所区别,更侧重于生态指标考核。

      记者:我们具体做了哪些工作呢?

      成伟明:我们采取了狠抓森林资源保护、从严控制建设项目、大力整治渔业秩序等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这些措施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比如,从2006 年开始,我们在湖区实行全面封山育林,这么多年来没有给湖区下达过哪怕是一立方米的木材采伐指标,速生桉的种植面积也没有扩大,目前湖区的绿化率、森林覆盖率、活立木蓄积量、一二类林占比例等指标都达到或超过了林业生态县的标准。

      在控制建设项目方面,我们宁可发展慢一点,也要保护好万绿湖。坚决禁止在湖区上马工业项目和其它有可能造成污染的项目。

在“脑袋”上下功夫

      记者:在万绿湖的保护中,东源县是如何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呢?

      成伟明:按照辩证法的原理,保护与发展是一对矛盾的结合体。在万绿湖的保护工作中,我们一直坚持发展也是一种保护,在保护中坚持发展的原则。万绿湖风景区的开发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风景区开发10多年来,我们始终严格按照“环保至上、科学规划、强化管理、生态旅游”的方针,把发展旅游当作无污染的工业来抓,扎实推进万绿湖旅游产业发展,努力实现环保与发展的双赢。迄今,万绿湖已建成开放景区景点9 个,年均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为湖区群众1 万多人解决了就业出路,发挥出显著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又如我们在新港镇建设的全市首个乡镇级生活污水处理厂 ——新港镇生活污水处理厂,一举解决了新港圩镇及其周边地区生活污水的排放处理问题。

      记者:万绿湖的保护工作,涉及到库区五六万人口,怎样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

      成伟明:穷则思变,对于解决库区群众生计问题,我们一直在 “脑袋”上狠下功夫,资金不足“脑袋”来补。我们一直在转变库区的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扩大就业门路上下工夫。发展生态旅游,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目前库区有 1 万多名群众在生态旅游中实现了就业。同时,我们还采取了多项措施,为库区群众提供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谋生能力。

应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记者:下一步有什么计划呢?

      成伟明:保护万绿湖,东源县党委政府责无旁贷,但单纯地依靠地方党委政府的财力是有限的,是杯水车薪。现在库区群众山上不能砍树,水里不能捕鱼,库区老百姓的生活是个大问题。这说到底,就是资金投入的问题。最根本的办法,应该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从生态补偿资金中划出一块,为他们提供稳定的保障。同时,我们也要加快水库移民双转移示范基地建设,通过这个抓手,让水库移民过上幸福生活,也可以让库区群众看到另一个好选择。

      保护万绿湖,全社会要形成合力,自上而下要形成一种保护的机制。

     本报记者 张涛 蒋安春






上一篇:土地出让收支由专账核算
下一篇:我市对涉污企业排查工作拉开序幕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