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三杰:党旗下的激荡人生
阮啸仙
1898年出生,原名熙朝,字建备,东源县义合镇下屯村人。
刘尔崧
1899年出生,又名福海,字季岳,紫金县城人。
黄居仁
1904年出生,龙川县铁场镇桥头村人。
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初期,他们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史称“东江三杰”。
保护、修缮好“东江三杰”的故居纪念馆,是弘扬他们的革命精神的重要一环。图为修缮一新的阮啸仙故居。
革命先行者的人生四部曲
90 年来,在猎猎党旗的指引下,河源这片红色的土地上,革命与建设事业风起云涌。翻阅南粤那些记载历史的文字,我们可以发现,早期中国共产党在广东的发展过程中, “东江三杰”绝对是个绕不开的名词,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阮啸仙,刘尔崧,黄居仁,史称 “东江三杰”。在那个混乱时代中,从偏僻的乡间到繁华的都市,从单纯想好好读书到接触进步思想,从一介文弱书生到慷慨激昂的勇士,他们以自己的淳朴和激情,在自己的人生中谱写了一曲“为有牺牲多壮志”的英勇篇章。
前奏:少年常念国家之贫弱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军阀混战,封建地主对农民残酷剥削,全国一片破败,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当时,广东都督、军阀龙济光进入河源,并来到义合下屯村,抢劫财物,奸淫妇女。出生于下屯村的少年阮啸仙曾和群众一起逃难,目睹了军阀的罪行。“国贫于上,民困于下”,使这个乡间少年逐渐产生了憎恶帝国主义,憎恨军阀和权贵,要求改变社会现状的朴素感情。
1914 年到1918 年秋,阮啸仙在河源三江高等小学读书。在这段时间里,他受到了具有民主革命思想的教师启蒙。在他们的引导下,天资聪敏而又勤于思考的阮啸仙,十七、八岁时思想就日渐活跃起来。他酷爱研读历史和政治书籍,注意联系现实思考问题,开始为当时国破民穷的现实感到担忧,并潜心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小阮啸仙一岁的刘尔崧有着同样的经历。1913年,刘尔崧考入永安(1914 年更名为紫金)县一小读书。小小年纪的他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写了《论“六国论”》一文,创造性地提出了“亡六国者,六国也”的观点。 1914年,刘尔崧与刘琴西等人小学毕业,为寻求救国真理继续升学,与赖炎光等人在县城组织读书会。
而此时的黄居仁,因父亲早逝,家境清贫,仅仅读过几年私塾,10 多岁就在家耕田、放牛,后来到佛山一间布厂当学徒,艰难的生活造就了他坚强不屈的性格。
序曲:发生在甲工的那些事
1918 年3 月,刘尔崧以优异成绩考入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以下简称甲工)机械科。同年,20 岁的阮啸仙也考入甲工机械科,与刘尔崧成为同班同学。1922 年秋,黄居仁在佛山的一家染织厂当学徒,在厂方的举荐下,考入了“ 甲工”,就读染织科。在校时,黄居仁结识了同乡“师兄”阮啸仙和刘尔崧,广东革命史上著名的“东江三杰”在这里相逢。
“甲工”是由广东省工艺局设立的学校,主要培养工业人才。它的学生大都出身贫苦,更容易接受马克思主义,投入到学生运动中后也更容易爆发出激情。正是在这里,阮啸仙和刘尔崧阅读了《新青年》等杂志,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思想觉悟迅速提高。
“五四”运动爆发后,阮啸仙作为“甲工”学生会的主要负责人,和刘尔崧一起,组织了“广东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领导广东的爱国学生运动。
尽管晚了几年,但作为“师弟” 的黄居仁就读“甲工”后,在阮啸仙、刘尔崧的影响下,也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参加校内外的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斗争。他曾协助阮啸仙和刘尔崧,发动“甲工”学生捐款,用于慰问海员大罢工中的香港海员。1923 年,由于黄居仁在广州青年运动中积极活跃,“甲工”以“好惹是非、无心读书”为由开除了黄居仁。同年 11 月,广东军阀陈炯明率部攻打广州,黄居仁鼎力协助阮啸仙、刘尔崧等人在广州为慰劳队募捐数千元和一批粮食物资。
早期的学生运动,犹如沉沉黑夜里的春雷,带来了勃勃生气,“我们改造的心,也从此坚决了,也预备来牺牲了。”(阮啸仙《改造日记》),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东江三杰”率先接受和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并在历次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也为他们后来的革命运动做了很好的前期准备。
高潮:党旗下的激荡人生
1921 年3 月,广州成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此后不久,阮啸仙和刘尔崧均被吸收入党,成为我党早期的党员之一。离开学校一年后,1925 年黄居仁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这三位革命先行者开始了他们激荡起伏的革命人生。
阮啸仙是我党早期农民运动的领袖,他的名字是和1922 年到1927 年期间的广东农民运动连结在一起的,和彭湃、周其鉴、黄学增一起是闻名广东省内外的“四大农头”,还曾多次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共主要领导人共同战斗。国共合作期间,他积极从事农民运动,足迹遍布广东东江、西江、北江的广大农村地区。1924 年7 月起,阮啸仙参与创办了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与毛泽东、周恩来共事,一起培养了多名农运骨干。
同一时期,刘尔崧正在广州领导工人运动。如果说学生运动是刘尔崧政治生涯的一个开端,那么工人运动就是他政治生涯的高峰与终点。
他最早到顺德开展工农运动,成功发展了一批有觉悟的党员,并最终建立了由共产党领导的广东第一个县级工会——顺德工会。1924 年,英法殖民者借口一起行刺事件,限制华人进入沙面,并颁布所谓的“ 新警律”,最终引发了沙面工人罢工。在刘尔崧的带领下,沙面工人取得了胜利,殖民者完全接受了工人提出的四项条件,影响波及全国,成为全国工人运动从低潮走向高潮的转折点,写下了广州工人运动的崭新一页。
1925 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全国爆发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刘尔崧受中共中央指派,到广州组织罢工斗争,就此拉开了历时16 个月之久、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序幕。
黄居仁总是紧紧追随着师兄们的脚步。入党后,他先后兼任青年团广州地委组织部长、书记,经常深入到市内工厂、学校、农村,了解团的思想、组织建设状况,并在市内建立了各区团委,大力开展青年运动。
尽管年轻,黄居仁在革命活动中却很老成,他特别注重对青年工人运动的指导。1925 年6 月19 日,省港大罢工,黄居仁号召广州市青年团员和革命青年积极起来援助工人,参加反帝斗争。北伐前,他动员共青团员、青年踊跃参加革命军队。1927 年12 月,黄居仁参加广州起义。次年2 月任中共惠阳县委书记,在当地组织农民武装,进行农村游击战争。
尾曲:为有牺牲多壮志
1927 年4 月12 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3 天后,刘尔崧在广州被捕。4 月19 日,刘尔崧被秘密杀害于珠江白鹅潭,年仅28岁。
1928 年春,广州党、团组织受到严重破坏。同年7 月的一天,转入地下工作的黄居仁和妻子张雪英未能逃过敌人的魔掌,当年秋季的一天,黄居仁和张雪英从不同的牢房被敌人点名出来时,他们彼此相顾而笑,随后被押赴刑场,从容就义。黄居仁牺牲时年仅二十四岁。
阮啸仙则在广州起义失败后,奉命转移,并出席了在莫斯科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选举他为中央审查委员会委员。 1929 年,阮啸仙回国后,在六届二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审计处处长,主持全党的审计工作。1934 年1 月,在第二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代表大会上,阮啸仙再次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并当选为中央审计委员会主任,开创了我党和共和国的审计事业。
直至1935 年3 月6 日,在江西信丰县,阮啸仙率部突围时中弹牺牲,时年37岁。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东江三杰”,为了共产主义的信仰,他们完成一幕幕惊人壮举,最终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以一腔热血赋予这片土地最鲜艳的红色,并留给后来者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河源人的心里,永远有这样一个用血与火镌刻的名词——“东江三杰”。
让“东江三杰”的革命精神薪火相传
“东江三杰”在革命斗争过程中留下的革命精神和革命历史文化,已成为河源人民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建设我们共有精神家园的一笔宝贵资源。那么,要如何让他们的革命精神能更好地薪火相传,得到继承和发扬?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思教部的杨党校老师认为,要深入挖掘“东江三杰”的革命文化内涵,加强外界对“东江三杰”的认知和认同,在研究的基础上,撰写关于三杰的相关书籍,加大对他们的艺术创作力度,通过戏剧、影视等弘扬他们的革命精神。此外,要开发、保护和规划“东江三杰” 的革命资源,使其与红色旅游业结合起来,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临沂师范学院红色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张学强则认为,要挖掘、宣传好“东江三杰”的革命事迹,修缮和建设好他们的故居纪念馆,并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前往参观,让人们在参观旅游中感触历史,接受灵魂的洗礼。
本报记者 黄丹 蒋安春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