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邑·红色河源》昨晚震撼首演
党旗前“,血田”的烈士凝成一座不屈的雕像。
《苏维埃政府放光芒》激奋人心。
将鲜花献给“血田丰碑
歌唱幸福河源
本报讯(记者 蒋安春)昨晚,我市庆祝建党90 周年大会暨大型革命歌舞史诗《千年古邑·红色河源》首演活动在市体育馆隆重举行。市委书记陈建华在致辞中说,全市党员干部要进一步传承革命优良传统,牢记科学发展使命,牢记率先崛起重任,牢记执政为民宗旨,坚持廉政亲民、勤政爱民、善政惠民,大力弘扬“胸怀理想、艰苦奋斗、务实创新、众志成城”的新时期河源人精神,谱写河源生态发展、率先崛起、人民幸福的崭新篇章!
市长彭建文主持大会。市几套班子领导和离退休老干部等出席大会并观看了演出。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个人受到了表彰。
会上,在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白涛的领誓下,全体党员重温了入党誓词。
“90 年的沧桑巨变,是一幅绚丽的画卷;90 年的跌宕起伏,是一曲华彩的乐章; 90 年的风雨历程,是一座不朽的丰碑。”陈建华回顾了90 年来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并表示,“五四”运动以来,一批又一批河源的仁人志士,为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古邑大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掀起阵阵革命的浪潮,在我们党的光辉史册上写下了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新中国成立以来,河源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历届党委、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和带领全市干部群众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奋发图强、艰苦创业,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他希望全市党员干部要进一步传承革命优良传统,谱写河源生态发展、率先崛起、人民幸福的崭新篇章!
庆祝大会结束后,与会人员观看了大型革命歌舞史诗《千年古邑·红色河源》的首演。晚会共分上篇(觉醒之路)、中篇(解放之路)、下篇(崛起之路)和尾声4 个板块,全面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河源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展示千年古邑“真理星火在这里传递,革命风云在这里涌起,英雄浩气在这里长流,幸福之门在这里开启” 这一重要历史地位。
据悉,7 月1 日至3 日,本台晚会还将在市体育馆再演3 场,市直及各县区党员干部代表及市区中学生、社会各界代表将出席观看。
红色晚会震撼人心 红色河源让人自豪
“气势好恢弘啊!”当“千年古邑·红色河源”这场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的红色大戏在市体育馆上演时,从未想过河源也能举办出这样高水平晚会的观众俞琳不由惊呼。与俞琳一样被震撼的,还有全场2000 多名观众,他们用自己热烈的掌声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
在今年20 出头的女青年俞琳看来,红色晚会肯定是严肃甚至接近古板的,所以当朋友把票递给她时,她只是说:“去看一下,如果不好看,就去剪头发。”结果,一进到体育馆,那“崇山峻岭”的舞美设计就把她深深地吸引住了。“东江三杰”传播马列主义、血溅血田、四·二六暴动……这些革命事件都在晚会上有着震撼的表现。
“如果不是这台晚会,还真不知道河源有这么多红色事迹。”俞琳说,这台晚会就像一堂党史普及课,让她对红色河源有了更深的了解。
“我觉得晚会办得非常好,因为它很好地将河源的红色事迹与客家元素结合了起来。当知道中国共产党第一批50 多位党员中就有两位是我们河源人时,我觉得非常自豪、非常光荣。”刚参加完高考的河源中学学子、入党积极分子小杨说。
本报记者 黄晓晴
一堂难忘的“党课”
在某些场合,语言会显得苍白无力。大型革命歌舞史诗《千年古邑·红色河源》带给笔者的心灵震动,就很难用有效的语言尽可能贴切地传达给读者。
节目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翻滚在笔者心里的仍是一股难以平息的复杂情感:激动、悲怆、缅怀、敬慕……
昨晚,400 多名演员用艺术的形式,给2000 多名观众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
最震撼人心的一幕
用红绸模拟的涛涛东江水、从观众席深处点燃的星星之火、惊险刺激的冲锋战斗、热闹欢腾的草龙舞、浪漫唯美的桃花水母……这一幕幕,或悲壮激昂,或热烈欢欣,让观众的心情也随着“剧情”跌宕起伏,沉浸在一段段时空里。
但最让观众震撼的一幕,无疑是对血田丰碑的演绎。
当舞台陷入一片灰暗,一群相互扶携的群众、几个穿着血衣的青年和带着镣铐的战士出现时,观众都屏住了呼吸。
演员们以沉重的脚步聚集在一起, 脸上是悲伤、愤懑, 忽然,“砰”的一声枪响,一个抱着孩子的母亲倒下了,现场观众忍不住一阵惊呼。这时,“哒哒哒”的机枪声响起了,青年倒下了、老人倒下了、小孩倒下了,大屏幕上也迸射出大片大片的红色血花……笔者在这一瞬间只觉头皮发麻,大脑空白,只有一股浓郁的悲伤在心胸间翻滚、激荡。
“青山垂首,大地呜咽……” 舞台后传出一首凄美的歌,群众和战士倒下去的地方也开始慢慢旋转,让观众能从不同角度看到演员们凝固的姿态。
歌声在继续,一群穿着白衣的女孩出现了,她们把手中的鲜花放在烈士们倒下去的地方。而旋转的舞台上,演员们坐了起来,站了起来,有的拥抱在一起,有的把手握成拳,他们目光坚定地望着远方,凝固成一座丰碑。
这时的舞台,已不是一个表演的场所,而是一个让人们缅怀先烈的地方。
有声的音乐和无声的语言
在这台耗时90 分钟的晚会上,除了点睛的几首歌,直白的宣唱几乎没有。但是,有两种声音,从始至终都牵引着观众的心情。
一种是伴随着表演的背景音乐,它很好地把剧情要渲染的气氛、宣泄的情感传达给了观众。比如,呜咽的箫声让人感到沉痛,急促的琵琶让人觉得紧张,激荡的鼓点振奋人的精神,轻快的竹板则传达出喜悦的心情。
而另一种无声的语言,则比这些音效更有力量,更能直指人心,那就是演员们的肢体语言:他们用蹒跚的脚步诉说曾经的苦难,悲怆的眼神是一种无声的呐喊;他们高昂的头颅传达着坚贞的信仰,扬起的手臂表达不屈的精神;而他们的微笑和挽在一起的手,则让人们看到了希望、团结和力量。
我想, 在这堂90 分钟的 “党课”上,很多人都能从这两种声音中受到教育,获得启迪和力量。
本报记者 蒋安春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