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体验精神病院护士工作 零距离接触特殊患者
提起精神病院,人们多会想到“疯人院”,更会想到“神秘可怕”这个词,可有这样一群护士,他们每天与这些特殊病人打交道,把特殊的爱献给这批特殊的病人。9 月4 日下午,记者来到东源新港精神病院,体验护士们的别样世界。
忐忑不安进病区
下午4 时5 分,走进住院部大楼,换好护士服装后,一阵紧张感就从我的心底升起,记者暗自担忧:会不会被病人缠住,或遇到病人偷袭?怀着忐忑的心情,记者紧随着护士周芹芬来到康复病区。
一道铁门,将病区与外面隔开。随着“啪哒哒”一声,铁拉门锁被打开,声响有些刺耳,病人的目光闻声投射过来,记者更紧张了。“啪哒哒”声再次响起后,身后的铁拉门快速地被锁上,记者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
周芹芬解释说,精神病人大多对开门有些敏感。他们是发病后被送来的,但总觉得自己是正常人,总是想出去,这是很多精神病人的特点。记者快步跟在周芹芬身后,生怕落单,余光扫过四周,才发现自己多虑了,只有旁边几个病人发现来了陌生人,他们朝记者看了一眼,没有任何不友善的举动。“只要不发病,他们跟常人无异,我们不要过于紧张。” 周芹芬说。
病房里的笑声
4 时25 分,在一间病房,记者碰到当班护士何考芬正与病人围坐在一起聊天。记者也尝试与病人们坐在一起聊天。病人们一看来了生人,都闭口不说话了。周芹芬敏锐地看出了这点,给何考芬递了一个眼色。何考芬仿佛没有看见生人来了似的,仍然围绕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了起来,脸上时不时露出阳光般的笑容。病人们好像受了她的感染,也显露出高兴的样子,对记者的态度也友好起来,记者尝试着跟他们进行简单的聊天,他们也都很大方,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
在这些病人中,一个满头白发的阿婆很惹人注目。记者跟阿婆聊天得知,她今年70 岁了,梅州人,有一个女儿在广州工作,她觉得这里好,不想走了。经常跟阿婆聊天的周芹芬说,她以前是个中学老师,如今还能读书看报,在这里住了好多年了,因为回去了家里也没有人照顾她,就一直没有走,这里已成了阿婆的“家”。
这些特殊病人的背后均有鲜为人知的不幸故事,身为护士,既要有耐心、恒心、细心,还要有一颗无私奉献的爱心。与救死扶伤的常规医院相比,精神病院护士的行为更能直接影响到病人的康复状况,这是一个更需要用心来从事的职业。周芹芬说,跟他们接触时间长了,用心去做,也能建立像正常人一样的相互信任的关系。
希望有更多理解
由于季节原因,目前医院里病人“ 爆满”,住院的有99 位病人,逐个巡视下来,记者感到腿有些酸痛,从没有见过这么多可怜的精神病人,心底更是感到沉甸甸的。
5 时37 分,记者跟随护士周芹芬在医院办公室稍息片刻,忍不住问她,在如此高强度与高压力的工作场所,平时怎么调节的?她说,通用的一种方法是自我心理调节,比如护士与护士之间互相开导、解压,下班的时候听轻松的音乐调节自己,尽量让自己高兴起来。“本来就是替病人调节心理疾病的护士,如果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调节自己,岂不是很对不起自己?”周芹芬说。
晚上6 时,在快要结束体验护士生活时,周芹芬如是告诉记者,无论对这里的病人,还是工作人员,希望有更多理解。她说,他们真的不希望自己工作的地方被叫做“疯人院”,因为大多数精神病患都不是以“疯”的形式来体现,一般人的抑郁、敏感、失眠都可能是精神疾病的体现,他们都需要理解、抚慰甚至是治疗,何况是对那些病情较重的精神病人呢?
本报记者 张涛
上一篇:源城工商进行节前食品安全检查确保市民平安过节
下一篇:客家文化公园将建历史文化阶梯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