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县合水镇彰洞村一古楼内惊现清朝贺寿屏帐
近日,在和平县合水镇彰洞村的古楼司马第内惊现一幅清朝光绪时期的贺寿屏帐。该屏帐长4.5 米,宽2.86 米,绣于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 年),距今已有116 年,依然完好如初。
大红寿帐制作精美
9 月6 日,记者在贺寿屏帐的第五代传人——67 岁的黄金波老人的陪同下来到了彰洞村。在古楼司马第的天井,黄金波和其堂弟拿出悉心珍藏的屏帐挂起,一幅长 4.5 米,宽2.86 米,以大红为底色的贺寿屏帐便出现在记者眼前。
这幅屏帐图案构思巧妙,寓意丰富。屏帐图案主要分三部分:上下部分分别绣制着“龙凤呈祥”和 “吉祥麒麟”的精美图案,中间部分则主要以外饰花边、贺寿场景图、贺词、贺寿者名字及职衔组成。
屏帐以绸缎为面料,棉布为底料,各式图案及文字都是用金色丝线刺绣,手工细致精美。从屏帐上,可以看到贺词由癸未科解元即補知府黄英镇撰写,甲午科举人黄桂瀛所书。前来贺寿的各地乡绅共一百多人的姓名及职衔分六组排列得密密麻麻,由此可见昔日宾客云集、热闹非凡的祝寿场景。
当地乡绅共同敬献
“屏帐是我老祖父黄时中公在光绪二十一年为他的老母亲殷氏贺八十大寿时,各地官吏、士绅闻讯一起送的。”黄金波对记者说。
据介绍,殷氏是司马第始建人黄姓鸿图公之妻,生有两子。鸿图公本已名声在外,加之与殷氏结姻以来,夫妻俩一直勤俭持家,和睦乡里,使得家庭更为殷实。而胸襟恢宏、乐做善事的鸿图公在当地也很有号召力和影响力,曾历任约正(即村一级长官)。他们的两个儿子皆承袭了父辈良好的家风,好学上进,习文尚武,励精图治。其次子黄时中公更是考取了武秀才,并且结交了邻省、邻县及地方上的官吏、士绅,家族声名显赫一方。
在光绪二十一年,殷氏八十大寿辰之际,黄时中兄弟两人为报答老母养育之恩,特设宴以贺老母高寿。消息传出,两人的同僚、亲朋等奔走相告,纷纷集资置办贺寿礼物。礼物中有八角宫灯、铜制寿桃、书画等,以及众人特意制作的贺寿屏帐。
“我小时候还玩过八角宫灯、寿桃,现在都没了,只有这幅屏帐保存下来了。以前大家不懂它们的历史价值,更不懂得珍惜爱护,等到意识到它们的珍贵时,却早已被变卖或者保存不佳遗失了。”黄金波惋惜地说。
希望专家给予鉴定
“从那以后,村里每逢春节、婚娶等喜庆之日,都把屏帐拿出来张挂,增添喜庆的气氛。”黄金波自豪地向记者介绍:“从黄时中公那代到我的下一代,一直这样做,已经六代人在它的见证下喜结连理了。”
目前,贺寿屏帐由黄鸿图公的第五代子孙悉心保管着,每年不时拿出来晾晒,以防屏帐受潮腐蚀。黄金波说,屏帐体现了客家文化,有着较深刻的文化内涵,能为以后研究和平县历史文化以及清朝时期的客家文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佐证。
彰洞村村主任黄国煌说,现在相关部门还没来对屏帐进行鉴定,但是屏帐上的贺词等都极有历史艺术价值。希望并欢迎有关专家前来给予鉴定和指导。
据了解,我市目前除市博物馆存有一幅绣工精美的屏帐外,这是唯一一幅留存于民间的贺寿屏帐,弥足珍贵。
“它是客家人对长辈敬孝用的,体现了崇文重教的客家文化,对研究当地客家文化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虽然是清末年间的,但由于屏帐的材质是丝绸之类的布质,很难保存,更显它的珍贵。”市博物馆馆长黄东告诉记者屏帐的珍贵价值,并希望持有人把它送到博物馆专业保存,有利于保存国家文物。黄东说:“我们市正在筹建客家古邑博物馆,如果将屏帐保存在那里,届时可以更好地向世人展现客家文化。”
据了解,除了屏帐,还发现了三幅人物肖像图。屏帐和肖像图的发现,对于研究我市的民风民俗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见习记者 黄春燕 通讯员 陈淑娟 文/图
上一篇:月光饼成不少河源人心中永久记忆
下一篇:我市将建立临时价格补贴联动机制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