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时政要闻 > 阅读新闻

气象观测员观云测雨看似浪漫其实是份“苦差使”

肖祥详细记录每一项观测数据。 

     冷空气来了,阵阵秋风和降温天气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秋意,天气预报也成为市民每天都要关注的重要信息。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城市的边缘或偏僻的山林中,有一群人十几年如一日地在监视着老天爷的“脸”,为天气预报分析提供基础资料。

      日前,记者走进了位于越王大道的东源县国家基本气象站,跟随气象地面观测员肖祥,零距离地体验了一把“观云测雨”的工作。

地面监测每小时一次

      10 月24 日15 时50 分,肖祥走进气象站的值班室,与值班同事做好交接,检查上一个班的工作记录是否齐全,并进行整理,接下来就是例行的地面观测。他告诉记者,虽然上一班的同事已经做了观测,但为了保险起见,接班时最好重新观测。

      返回办公室,四台电脑正在运行,肖祥坐到一台电脑前,监测着气象自动传感器发送回的实时数据和状态。他反复查看这个时段的数据,对数据情况进行分析核对。

      16 时46 分,一阵有规律的音乐响起,“是电脑设置的闹钟,要进行观测了。”肖祥拿出记录薄和铅笔,走向不远处的观测台。在台上,他首先向四周远望,然后又抬头看了看天,是测能见度和云量,将结果记录下来。随即是百叶箱里的仪器、雨水传感器、人工虹吸雨量计、蒸发桶……无论是自动站还是人工站,每一项数据都需要仔细地记录下来。

      据肖祥介绍,地面监测每小时得进行一次,这次是补充地面天气报,17 点整发到国家气象局,而且得在3 分钟内完成,超过8 分钟就会被全国通报批评。步履匆匆地回到办公室,他屁股一坐下就开始把这些数字形成报文,17 点02 分,这些数据被准时发送出去,为预报员进行天气预报提供了依据。

夜晚与蛇虫为邻

      18 时26 分,天色已经完全暗下来,两个盒饭送过来了,肖祥告诉记者,这里只有几个气象观测员和一个保安,因此值班人员只能吃快餐。匆匆扒了两口饭,他又放下筷子跑去看电脑上的实时数据。

      19 时45 分,肖祥又拿起记录薄,递给记者一个手电筒,这是他今天第五次监测。走出办公室,远处霓虹闪烁,间或有车辆驰过的声音。“手电筒照地上,注意看着脚下,别踩到蛇。”肖祥轻声叮嘱记者,手电筒时不时便往两边的草丛和下水道扫射。他告诉记者,这里以前是荒山,现在建筑物也很少,所以蛇虫比较多,常见的有青竹蛇,不长,但是有毒,菜花蛇比较长,不过是没毒的。“只要你小心,不要踩到盘在路中间的蛇,一般它是不会咬人的。”肖祥笑着告诉记者,上个星期他还在观测台下看到一条一米多长的菜花蛇。

      这次监测是20 时正点报,很重要。一上观测台,肖祥便不再讲话,他将手电筒夹在腋窝下,借着光,逐一检查并记录各种气象数值。

探测冷空气的到来

      21 时50 分,观测台上,肖祥告诉记者,现在能见度很低,云量基本上没有。“气压越来越高了,冷空气快要来了。”他指着监测到的数据说。

      23 时45 分,还没走出大门,记者便感受到夜风带来的寒意,不由地缩了缩肩。走上观测台,四周灯光微亮,一片寂静,风吹得树叶哗哗响,冷飕飕的,记者穿着单衣瑟瑟发抖。肖祥说,冷空气的前锋应该到了。

      25 日凌晨零时40 分,窗外夜风似乎大了些,还有20 分钟,肖祥便可以下班了,他继续监测着数据,随后到观测台进行最后一次监测。回到办公室,整理好资料,他才打开综合系统,开始写值班日志,将记录薄等交给接班的同事。

      凌晨1 时05 分,想着值了9 个小时班,终于可以下班了,记者神色轻松了许多,感慨晚上上班又不能睡觉,太难熬了。肖祥乐了,指着门口挂着的雨伞和雨衣,说今晚的状况算好的,要是碰上大风大雨,那才叫惨,连记录薄都得藏在怀里,不然准得刮走。还有冬天也很难熬,这里冬天风特别大,有时可以达到24 米每秒,刮在脸上像刀割一样。

      “可是没办法,想在第一时间看老天爷的脸色,你就得风雨无阻。”肖祥这样说。

      本报记者 黄丹 文/图






上一篇:“十二五”我市将投入53.6亿元建设50项输变电工程
下一篇:今年以来我市劳资纠纷案件同比下降31%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